本报讯 (记者王言、张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钱从哪里来,耕地怎么保,生活咋提高,发展咋持续,沁阳市沁园街道袁屯村通过整合宅基地换新房、整合村庄造新型社区,走出了一条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新路子。土地增值,建设不愁钱;土地流转,耕地不减少;农民住楼,生活改善大;多元发展,人人腰包鼓。目前,沁阳市正在城中村、产业集聚区和乡镇中心村推广这种模式。据测算,该市利用这种模式节约的土地可再造一个沁北产业集聚区,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要素保障。
过去,袁屯村160户村民分散居住在3个自然村,宅基地户均占地1.7亩,弃置房多,无序翻建、重建房屋浪费严重。任由宝贵的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就是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袁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东红给群众算了一笔账:改分散居住为3个村集中建房,可节约土地158亩。按照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节约的土地指标可以“漂移”,农民每亩宅基地可获政府补贴10多万元。2008年以来,连排式居民住宅楼在袁屯新村拔地而起,每户只需缴纳4万元就能住上258平方米的楼房。
如何以地生财,借力打力,滚动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出让等形式,袁屯村引进华泰印业等8家企业入驻,群众集体入股分红,村民就近打工就业,土地及经营收入用于后续发展和天然气管道、垃圾中转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王冬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在家门口的企业打工,两人月收入5000元以上,加上分红和土地流转后的土地收益,家庭收入很是可观。如今,一家人住楼房,领工资,日子过得向城里人一样美滋滋的。
换只眼再看脚下这片地,袁屯村理念再更新,再向土地集约要效益。在沁阳市的统一规划下,在袁屯村新农村投资公司运作下,2个以多层、高层为主的大型农村新型社区已开工建设,将整合周边十几个行政村1万余人,节约土地1734亩。
政府创环境,城乡出形象,农民得实惠,社区可持续。在袁屯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巨大的连带效益已经显现,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该村投资2.5亿元的中小企业孵化园区即将开工建设,敬老院、文化广场、活动中心正在建设中,社区农民高质量生活圈正在形成……合村并点建社区正在成为解决土地要素制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