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男子携百万公款逃跑 嫌重将50万元现金扔垃圾箱
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近来,洞头流传一个消息:某银行负责给ATM机加钞的加钞员,带着98.7万元公款跑路了。
对跑路原因,坊间流传版本颇多:赌博赌输了、欠了高利贷、炒股亏了……
前天,事件的主角——建设银行洞头支行的加钞员林某在逃跑一个多月后,在丽水莲都区被捕。
随后,他的表现让人瞠目结舌。审讯时,他用跳舞来“庆祝自己终于被抓”;问到卷走的百万元巨款去向时,他说因为太重,已经把其中50万元扔进垃圾箱,“给捡垃圾的人送点福利”。
他为何有此异常表现?审讯期间,记者和林某作了一次面对面的谈话。
帅哥加钞员,携款近百万元突然跑路
事情发生在今年的10月5日。洞头县警方接到报案,建设银行洞头县支行的加钞员林某,在加钞期间将98.7万元的巨款装进背囊逃跑,去向不明。
昨天,一名知情人士向记者讲述了当天的事发经过。
当天早上,林某很早到银行,告诉同事们要先取出约170万元现金,等另一个同事到了,就一起去给取款机加钞。
拿到钱之后,林某把这笔钱装在两个袋子里,一个装了98.7万元,另一个装有70多万元。
他把装有近百万元现金的背囊偷偷放在了办公桌下。
等加钞的同事赶到,林某拿着装有70多万元的包,出门加钞。
当天下午,林某带着装有近百万元公款的背包,坐出租车到了温州,打电话告诉妻子说参加同学会,出去几天,随后关机。
林某是个什么样的人?
林某今年39岁,在银行工作已有20年,因为身材高大俊秀,外号“高粱”。
他的父母均为退休职工,妻子是公务员,孩子已经9岁,弟弟妹妹均有稳定工作,家里并不缺钱。在同事眼中,他温文尔雅,与人和善,而且“出事前一点都没有看出有什么异常。”
但这名知情人士也称,有信息显示,案发前林某可能炒股亏了钱。
守着巨款“蜗居”月余,吃饭都是路边摊
林某去了哪里?
为躲避警方追捕,他逃到了无亲无故的丽水。
林某先是躲在经济开发区,买了电脑、游戏机和两床棉被,“蜗居”在一个出租房内。尽管守着很多钱,吃饭还是在路边摊上打发。
躲了两个星期,他胆子大了些,在市区万丰小区租了间房子,还预付了一个季度的租金。
万丰小区的租住人员比较复杂。前天上午,莲都区公安分局紫金派出所副所长林杰带着协警,到这一带排查。
来到林某的房间时,林某一边上网打游戏,一边拿出身份证给民警检查,表现得相当镇定。但是民警感觉,他的气质,与他“来丽水找工作”的说辞有些对不上。
林杰将林某的身份报给所里同事,很快,林某的真实身份查出来:网上逃犯。
面对民警的质问,林某站起来踢了踢床下的背囊:“钱在这里。”
他自称扔掉50万现金,用跳舞庆祝被抓
审讯期间,林某的表现一直让人诧异。
面对警方的质询,他跳起了舞,理由是“庆祝自己被抓”。
被捕时发现的背包里,只有40多万元现金。对另外50万现金的去向,他说:“因为很难背,扔了部分到垃圾桶里,算是为捡垃圾的人送点福利,做点好事。”
对作案动机,林某选择沉默:“不想说,反正死就可以了。”
前天,在警方的留置室内,记者与林某进行了10多分钟的对话。
面对沉默的林某,记者提起了他的孩子。
林某回答:“孩子9岁了,不需要我了。”
“你9岁的时候需要父母吗?”记者问。
林某仰望着天花板,掏出眼镜戴上,顺手擦去了泪花。他终于开了口。
“我19岁就工作了,你看我现在还是个加钞员。工作也就这样,每天上班、吃饭、上网,很没意思。这个事情,是我想了3个月做的决定。”
“人其实就是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从办公室的房间到家里的房间,以后我是从家里的房间走到监狱的房间,都是房间,没有什么不同,累了,到天堂什么事情都可以放下。”
林某还说:“其实人人都想要钱,钱我见得实在太多了,这百万真不算什么。背着这些钱出来,我知道我从此什么都没了,也就是穷得只剩下钱了,但能花多少?能有心情花不?”
前天傍晚5时,莲都警方将林某和缴获的巨款移交给了温州警方。目前,本案在进一步审理中,对失踪的50万元现金,警方仍在进行追查。
雨中撑伞遮雨守护车祸伤者 河南撑伞哥感动四川
□见习记者 王新昌
核心提示
11月15日上午,四川省南部县上演令人感动的一幕:河南人赵海峰为一名车祸中受重伤的妇女撑伞,并不断呼唤对方,试图避免伤者昏迷,但由于伤势过重,伤者最终还是走了。此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热议,网友们纷纷亲切地称呼他为“撑伞哥”,并呼吁从此拒绝冷漠,撑起社会的道德之“伞”。
【事件还原】冲过围观人群,他帮伤者撑伞遮雨
15日上午9时50分,四川省南部县王家镇阴雨绵绵,滢新路上一名中年妇女被一辆出租车撞倒,这名妇女叫蔡华娟,她身穿并没扣紧的外套,半个肚子裸露在衣服外面,整个身子被雨水拍打着,然而围观者却没有人愿意走近一步伸手帮忙。
此时,南充公安消防支队仪陇中队战士赵海峰和战友青吉好恰好出差归来路过此处,两人见状挤进人群,在拨打120和110的同时,又向老乡借伞,半蹲在地上,撑伞为伤者遮雨。看到蔡华娟额头微动,赵海峰凭借平时学来的急救常识,不停地呼喊蔡华娟,但十多次呼喊,仍没能将其唤醒,由于伤势过重,在120赶来前,她就走了。
昨天下午6时许,记者联系到南充公安消防支队政治处吴磊副主任,他十分肯定赵海峰的救人事迹;仪陇中队冯地朴大队长也禁不住夸其平时表现一直非常好。
【英雄心声】听闻伤者死讯,他心情复杂又失落
昨日晚上9时许,记者联系到赵海峰本人,他仍在上班,他说他接到很多鼓励的电话,也看到了网友们的留言。“我看到‘阿姨’躺在路上被雨水打湿,心里很难受,只想着救人,就扒开人群跑过去了,借伞帮她挡雨是怕她体温快速下降,另外她的肚子露在外边不好,等到专业的救护人员过来,我就走了。”赵海峰说。
当日中午,赵海峰从消防队领导处得知,120急救人员通报称“阿姨”不行了,他心里非常难过,“很复杂,自己虽然紧张地忙里忙外,但也没帮上啥忙,人说没就没了”。
赵海峰说,他出生于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张村一户农民家庭,在兄妹三人中排行老大,从6年前当兵起,一直在四川工作,每年只有一次回家团聚的机会。“弟弟去上海当兵了,听说妹妹刚下学在家,爸妈靠种地、做小生意生活;当兵走时爸妈要求我在外边要有个男子汉的样子,我希望今后能做得更好。”赵海峰说。
【家乡声音】河南人在外地,为家乡增光添彩
赵海峰的救人事迹在网上引起热议,一时间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截至昨晚8时,新浪微博有1248名博友转载点评,腾讯微博则多达7117条,绝大多数网友称赞救人义举。此外,新华网等多家官方网站、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对此事进行转载和评议。
赵海峰的救人事迹传到河南,乡亲们对此交口称赞。南乐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国平表示,将尽快掌握赵海峰的家庭情况以及救人事迹,学习他勤勤恳恳、包容宽厚、侠肝义胆的精神品质。不少河南网友纷纷留言称赞:
网友“点亮绿城”:他用最温情的行动守护着伤者生命最后的“尊严”。
“二七塔下”:“撑伞哥”拒绝冷漠——不做看客做侠客。
“明镜”:“撑伞哥”遮挡了讹诈的阴霾、撑起了责任与道德,呼唤良知,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更多的“撑伞哥”!
河南老人22年访119名二战被掳劳工 为战争留证
核心提示:昨天下午,(河南许昌)襄城县政协家属院王留柱家,新出版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摆放在案头。今天,当地政府将为这本书举行首发式。
“这本书,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又一个铁证。”满头银发的王留柱,轻轻拿起这本书,慢慢翻动着。他说,写这本书,用了22年。
三个人激励我走下去
1939年,王留柱出生在襄城县颍阳镇油房李村。1988年8月,他调入襄城县政协,任文史资料编辑。
“自费做这件事,主要是3个人激励、鞭策我。”回忆22年写书经历,王留柱神色坚毅。
第一个人是耿谆。1988年,王留柱就认识了时任襄城县政协副主席的耿谆。1944年5月,耿谆在洛阳战役中受伤被俘,后被强征到日本秋田县花冈町做劳工。1945年6月,因不堪虐待和凌辱,身为劳工大队长的耿谆,率700余名中国劳工发动花冈暴动,震动整个日本。二战结束后,耿谆从监狱里被解救回国。
第二个人是山东省的刘连仁。被抓到日本北海道当劳工时,他还是个孩子。不堪忍受非人生活,他逃进了深山,一逃就是13年。直到1958年,他才被一个猎人发现,当时,他连说话的功能都丧失了。回国后,他和日本打了10年官司。
第三个人是河北省的马某,他和耿谆一起当劳工,曾被饿得吃死尸。
“他们的事对我触动很大……”王留柱说,“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
三大难在路上陪伴我
【挤车】
坐坏两个马扎
“这22年,经历过的难处,真是一言难尽。”提起写书时所遇困难,王留柱说,第一难是经济困难。
从1988年开始,他坐汽车或火车,总在提包里装着一个小马扎,预防车上没有座位。20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河南省的每个县(市、区),还先后前往山东一些地方。其间,坐坏了两个马扎。
早期,王留柱用笔记录,速度很慢。1990年,他花87元买了一个录音机,开始为劳工们录音。“音像资料比文字更直观,是有力的历史证据。”王留柱想录像,但买不起录像机。2005年,旅美华侨吕建琳女士结识了王留柱,被他的精神感动,赞助他了一台录像机。
由于时间久远,劳工大都上了年纪。他的采访无疑是和时间赛跑。目前,在王留柱记录的这100多名劳工中,仍健在的仅剩下30多人。
【寻人】
好比大海捞针
第二难是找人难。王留柱说,由于时间久远,很多劳工的信息模糊。
1991年,王留柱偶然得到了一本日本出版的《中国人强制连行的记录》,上面有掳日劳工的姓名、籍贯等资料。他如获至宝,可其中资料也不全。
有个叫沈培章的劳工,但地址仅有两个字,叶县。寻找沈培章的经过,王留柱记忆犹新。
一次,他在火车上与一个年轻人搭讪,问“你认识的有没有被抓到日本当劳工的人?”“有啊,我舅舅姚富安就是。”年轻人答。王留柱登门拜访,结果发现姚富安是被日本人抓到了我国东北。
正当他失望时,姚富安的弟弟说,叶县城关乡有一个老头,在日本当过劳工。王留柱忙找到这个老人。老人正是沈培章,王留柱喜出望外。
【误解】
遭到他人白眼
“经济困难、找人难,都不算啥,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遭到人家的误解。”王留柱感慨。
2002年8月,王留柱寻访长葛市一名劳工时,先给劳工的儿子打电话相约。没想到,劳工的儿子冷冷说,“去日本那么多人,找俺爹干啥?”尽管如此,王留柱还是耐心做通了劳工儿子的工作。
【铁证】
新书出版发行
出版发行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记录着119名掳日劳工的惨痛经历,凝聚着王留柱22年的心血。
这本书约35万字,500多页,记录了119名被掳劳工当时的悲惨遭遇。其中河南省有110名,山东省7名,河北省2名,101人有音像资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在为该书作的序中写道:民间多义士,热血写春秋。本书不仅仅是王留柱先生20多年田野调查的辛苦结晶,也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又一铁证。(大河报 记者 杜文育 实习生 马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