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校7岁男孩乐乐不幸患上了粘多糖病,由于这种病目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通常活不过15岁;更为不幸的是,乐乐因为患病多动,被同学家长认为影响了自己孩子的学习,被迫转移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1月21日《扬子晚报》)
粘多糖病是一种代谢性遗传疾病,本身并不具传染性,只是因为乐乐的患病多动,便在其他家长和学校的联手安排下,被“驱逐出校”。此中,医学已经无奈,人情又雪上加霜。7岁孩子可能不知愁滋味,也不懂得大人们这种安排蕴涵着怎样一种恶意,仅凭着他的直觉和感受,还是喜欢原来的学校和同学。可是,在1∶28(班上共29名学生)的悬殊对比之下,乐乐回不去了。为了自己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剥夺别的孩子学习权力,成人的自私和冷漠,让一个7岁孩子承受着双重打击,是一种怎样的不堪?
表面看来,乐乐被“驱逐出校”的“主谋”是那些家长,学校不过是顺应民意顺水推舟罢了,其实则不然。我们知道,教师入职通常要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和考试,对如何因材施教和对待“多动症”学生,教师都能回答得头头是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也可能被学校当做办学指南……可是,遇到一个具体的乐乐,那些要义和指南便被击得粉碎,各方视乐乐为“烫手山芋”,急欲当起“甩手掌柜”,如此处理只能是教育者的失职,让教育患上不治的“粘多糖病”。更为严重的是,没有保护住乐乐,把乐乐“驱逐出校”,剥夺了一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已经违反了义务教育法。
乐乐的明天也有梦,但很多梦注定无法实现。在粘多糖病难以医治的情况下,期盼家长、老师和学校用理解、宽容和关爱之“药”,来医治乐乐的心头创伤,帮助乐乐实现“课堂遗梦”,让乐乐在有生之年,少一些孤寂、多一些快乐,少一些仇恨、多一些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