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凯
近日,郑州市出台新规,拟在月底取消市内近半数临时停车位,释放道路资源。为缓解市民停车难的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从11月19日开始,在市政府南院和北院免费对外各开放30个24小时公共停车位。接下来,郑州市的各区政府、市直单位机关也将实施停车场错时对外开放,预计这些单位加上社区将开放8万个停车位。
在党政机关率先免费开放60个公共停车位的同时,郑州市也准备取消市内近半数的临时停车位,这向社会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要妥善解决停车难、行车难问题,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最大化地发挥既有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提高民众的生活便利程度。
在此次调整中,郑州市面向公众的停车位总量也许不会有多大改变,但临时停车位和新开放停车位的一消一长,一方面能改善拥堵的交通路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现有停车位的利用率,可谓一举两得。
在郑州之前,北京市政府就已经开始向周边居民开放机关大院停车场,实行错时停车。由此可见,实行错时停车作为一种缓解停车难的有效手段,已经日益受到重视。而在各地党政机关的带头作用下,这种措施必将逐步得到规范和推广,辐射到一些社区和企业的空置停车场,为周边居民停车提供便利。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国内各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一些城市采取了诸如摇号限购、区域限行之类的处置措施。在现有的交通环境下,这些措施虽说是不得不然的无奈之举,但终究还是会给公众出行带来一些影响和不便。
而从郑州市的停车位调整措施中,“一消一长”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在公共资源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长的前提下(比如道路不可能无限度拓宽、停车位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合理调配资源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会比无限扩张更见实效。
更为可贵的是,在出台这种具有城市整体资源调控功能的举措时,郑州市委、市政府带头予以实施,虽然车位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示范带头的用意却是明显的,凸显了当地政府的民生情怀。
公共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张。按照国内车市的发展趋势,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还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今后必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持续性增长。届时,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必定更加突出。顺应这种趋势,各地在改善城市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也势必会出台新的城市交通管理措施。
无论出台什么措施,都应该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布局,从最为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最大化的起到便民、利民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公众的认同,也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