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图片新闻
编个故事给女儿听
菊城赏花
母亲的长寿秘诀
投资理财为何选择贵金属
怀川故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长寿秘诀
□李元英
  司桂荣在家编织提篮。  赵岩 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我的母亲名叫司桂荣,1919年出生,今年92岁。她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一女五子)。如今她老人家身体健康,脑子清晰,腿不疼腰不酸,一年四季很少生病。

  母亲是个能干的人。娘家姐弟六个,她是老大,外祖母下世早,外祖父和几个弟妹主要靠她辛勤照顾,地里的活也得她干。

  1939年母亲与父亲结婚,三年后祖母下世。父亲李长林是抗日干部,1946年任紫陵乡范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解放后先后在温县、封丘、沁阳等县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务。父亲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家,祖父和我姐弟六个全部家庭重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那时我记得家里喂了一头小黄牛,种了八亩地,一年四季母亲风里来雨里去,犁地、耙地、摇耧撒籽、扬场放磙、碾麦秸、晒毛纸、往地里担粪,男人们干的活,她都会。她还会套上小黄牛,赶着大铁脚车,让我们坐在车上,去探亲,去赶会……,人们赞扬说:“别看你妈个子矮,干起活来像个男子汉。”

  由于孩子多,家务活特别繁重,母亲经常利用炎热夏季的午休时间纺线织布,给全家人纳鞋底做鞋帮,一做就是二、三十对。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大热天,赤着脊梁,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大汗淋漓地坐在织布机上穿梭织布,一天一夜能织一丈八尺布。母亲还把织成的布做成被褥、床单和衣服等。

  1958年,母亲带着五岁的孩子,参加了大炼钢铁,在西向“红道”钢铁厂敲矿石、翻砂,整天弄得黑眉黑眼。大家都赞叹她说:“你真没有一点官太太的样子。”

  1961年,父亲调往温县县委工作,分了一套家属房,让母亲去住。她坚决拒绝地说:“我一天不劳动,身体就不舒服,时间长了,一定会得病的。”

  1970年,父亲调往封丘县委工作,母亲带着孩子们和一架纺花车住进了县委家属院,每天在屋中纺花、理线,然后回沁阳老家后织成布。

  1980年,随父亲的调动,母亲带着全家人住进了沁阳县委家属院。她除了照顾全家人的生活外,还义务给县委客房拆洗被褥,洗门帘、毛巾被等物件。

  1986年,父亲去世后,六个子女,她谁也不跟,衣食起居从不要别人照顾。她闲不住还独个在家里搓皮筋,编环保篮,喂了几十只鸡。城内、东关每月四个会,她经常背着自己编的环保篮去赶会。认识她的人都说:“您90多岁了,卖这些干啥?儿女们都很孝顺,怕没人养活你?”母亲说:“我是闲不住的人,一时不干活,就很着急,浑身不得劲。干活就是锻炼身体,越干筋骨越灵活,我要活到老干到老,等不能干了,再让子女们养活我。”有时我给母亲洗衣服,她拒绝说:“洗衣、扫地、干家务都是锻炼,让我自己干吧,我能干的不麻烦你们。”

  老妈几十年辛勤忘我劳动的崇高美德,也许是她长寿的秘诀吧。

  母亲的饮食很简单,从不爱吃零嘴,不吃什么营养品,平时粗茶淡饭,很少吃肉、油,几乎不吃糖,最喜欢吃玉米糁煮红薯,喝糊涂杂面条。最近几年,她几乎天天清早去附近广场和老年朋友们一起做保健操,每顿饭后还坚持散步半小时左右。她常说:“没有共产党的好领导,咱哪能过上这自由自在的好日子,我要努力活到一百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