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图片新闻
编个故事给女儿听
菊城赏花
母亲的长寿秘诀
投资理财为何选择贵金属
怀川故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川故事
□和洪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天缘与地缘里的怀川故事

  (五)卜商以斗为勇德

  怀川成了气候的历史人物,除了苏忿生,接下来应该去说的,就是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卜商。卜商(前507年—前400年),字子夏,人又称卜子夏、卜先生,晋国温邑人,我们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卜商占籍怀川温邑,始于其父卜启周。幼时,卜商家境清寒,一贫如洗,其父衣若悬鹑,以佣工养家糊口。卜商童稚的清冽里,最先受到震动,最先击碎他童趣的,是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差别。但是,衣衫褴褛,生命穷冻,使他在少不更事里的年岁,最先憎恨的不是人组成的社会与当时的政治制度,而是数九寒天里滴水成冰的天气,饭锅里煮不出让他果腹的米面。于是,他以童年的稚嫩吮舔着孤独的苦涩,以人之初的率性而为,凝聚与添加着与气候的抗争。这种抗争之于儿时的卜商,或许是寒冷中把破衣烂衫里的两臂交叉搂在胸前,瑟瑟索索的一双小拳头,紧紧地握着,不能不说是他插在天寒地冻里属于他自己身体的旗帜。也或许是饥饿中他勾下一株嫩草样的身子,不可避免的面见饥色里,他瓷亮嫩白的小牙齿,死死地紧咬着少去血色的下唇,这也不能不说是他对饥饿所采取的抗争态度。这应该是卜商以斗为勇德的生命底色,也是他作为人与怀川气象和物候在根部的紧密联系。这种紧密联系,呈现出的是卜商作为人的自然,与天地自然最初的斗争,以及斗争中他高高举起的童稚式的高贵与尊严。穷冻中儿童卜商对于饥饿和寒冷的忍耐,是他在憎恨气候中理解自然的过程,任何属于过程的时空流逝,都会使人在元初的不变中有所改变,或许这就是作为人的卜商,关于他人的最初成长。其实,一切生命种类与自然斗争的方式几乎一样,这就是把自身逐步改变到能与自然协调与和睦的程度。和谐不是奴隶式一味服从,而是等量齐观中一种不需要付出任何气力与智慧的支撑。这种支撑不含任何谁要打倒谁的负气,而是既然在一起了,就要表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亲相爱。卜商以斗为勇德的内涵,是以斗争的行为,实现能够去爱的目的。卜氏后人在《祭先贤卜商子夏文》曰:

  夫子出身寒门,家境寥落,穷困潦倒,有沿门乞食之厄。然贫夫励志,坚贞不渝,就读掬天溿之明月,著述邀窗外之流萤;贫而不辍,苦而不畏;终于高出圣门,凭宏博而骋才华;洁修品操,鉴冰壶而净身心。

  《荀子·大略》载:“子夏家贫,衣若悬鹑。”西汉刘向《说苑·杂言》说他“甚短于财”。晋国尸佼的《尸子》,在转述卜商对于他人指责时说:“君子惭于饥饿,而志不僻;绔于五兵,而辞不懾;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有人劝说卜商出仕,以改变穷困潦倒的环境,而他却以权力与金钱使人低眉折腰为耻。《荀子·大略》记录了卜商的态度:

  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这是卜商对于当时滚滚红尘的态度,态度的核心内涵,于内,是心理拒绝,于外,是行为不从。他的拒绝与不从,其实是一种斗争。斗争的目的,卜商试图达到的,不是把那些达官贵人们打到,再踏上一只脚,再啐一口唾沫,而是告诉他们,卜商与占有权力与金钱的人们都是一样的人。不仅与他们一样都有亲爹亲娘,妻子儿女、兄弟姊妹,姑舅姨娘,族人乡邻,同时头顶的都是同一块天,脚踩得都是同一片地。卜商的斗争,只是生命的形式,其内涵是在矢志追求与斗争对象在本质上的真正和谐。荀子在《荀子·大略》的这段文字中,对卜商“以斗为勇德”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他接下来说:

  君子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箸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

  荀子对卜商“以斗为勇德”的理解,是提示我们后人,斗争的目的,是为了与人和谐,与人和睦相处。任何偏离或违拗,都是对卜商“君子有斗”的错误理解。他“无与小人处也”的感慨,并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人是“小人”,而是泛指某人在做某事中违背天道地理的情节与细节。并不是因人一时一地做了“小人”之事,而与之不来往,不交集,而是通过批评与斗争,使之认识与改正属于“小人”的想法与做法,进而实现与他或他们的和谐交集,完成人与人之间值得庆幸的相加。如果人人都能详审自己不经意中溜出来的“小人”之心,了断自己不由自主中所做的“小人”之事,人间就一定能够像大自然一样,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美好的环境。

  于是,卜氏后人在《祭先贤卜商子夏文》中又曰:

  盖天自有道,地自有理。勾股曲直,发精起微,解秘释疑,唯以先觉者为师,得道者为范,阐理立说,宣教课徒。布而广,广而大,大而博,于是敦大倫,厚礼义,重仁爱,淳风俗,万众归心,天下大治。此正哲人之用心,卜夫子之伟也。

  孔门弟子中的不同性格特征,不仅是鲁国人所知,就连齐国的宰辅晏婴也悉有所闻。《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记曰:

  臣闻仲尼居处惰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

  这样说来,孔子有了什么心理郁结,愁闷而疾,能够打开老师心里愁锁的,只有仲由与卜商两个人。孔子意志受阻,遇难而退的时候,也只有卜商与仲由两个人,可以在老师面前提出批评,并与之辩论,甚至斗争,使孔子终于把既定的意志坚定下来。仁而德,谁都能够认识与理解,勇而德,或者说斗而德,却常常被人误解,甚至好心而酿成仇雠。偏偏卜商又是不怕与人仇雠的人,他还要与你斗,坚持中决绝地阻止你继续在错误的路上走下去。春秋时期,宋国的墨翟在《墨子·耕柱》中记载了卜商门徒们关于“君子无斗”的言论:

  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

  子墨子曰:“君子无斗。”

  子夏之徒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无斗也?”

  卜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包括经常与老师孔子斗)的样子很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是厘分毫析,卜商远远胜出亚里士多德一筹或者几筹。亚里士多德把“吾师”与“真理”绝对孤立成两个不相容事物,而卜商把“吾师”与“真理”努力地融合成同一体。他与孔子的辩论和斗争,是为了让自己的恩师更好,更像圣人;与同窗好友的斗争,是不怕大家比他好,甚至盼望大家比他更好。这的确是卜商斗的境界,勇的德份。

  卜商的人生勇斗,应该是从与怀川的气象和物候的过往中体悟出来的,他自幼就知道,自己在穷冻里斗不过天,也斗不过地,但是还要继续与天、与地进行斗争(对穷冻的忍耐)的时候,那种斗里就慢慢地熔铸成了离不开天,也离不开地的爱。于是,他与老师孔子的斗里,一定是让孔子深深感到了他的“吾爱吾师”。人不怀疑人的批评、斗争是爱,是真爱的时候,谁都情愿接受批评,谁都心甘情愿地在你的好斗面前败下阵来。卜商是与谁斗了,还让人在心里万分感激的人。在怀川,除了卜商,千年百代,仍不乏其人。这是因为卜商的影响,同时也因了怀川的气象与物候。(待续)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