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边疆
今年,继《深度关注》、《人在迷途》两本法制纪实作品在全国出版发行后,我市作家王德义和修武县检察院检察长刘青合著的法制教育读本《成长之花祭》一书日前出版。
“一二·四”全国法制宣传日前夕,记者对本书作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先请你们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吧。
作者:本书是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纪实性作品,材料来自焦作检察机关近年来办理的典型案例。为了写作本书,我们在用心查阅大量案卷的基础上,走出机关,走进案发地,走近当事人,走向现实生活,深入调查,深入了解,深度思考,通过让人唏嘘不已的诸多真实故事,去触摸当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一种人性的疼痛。不敢是说教,只是想善意提醒:危险,这里有陷阱!
记者:创作真实内容的作品是需要勇气的,你们是如何来面对这样的题材的?
作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到很多有关青少年千奇百怪的案件。这些案件或令人惊奇拍案,或叫人唏嘘感叹,曾在熟悉的小圈子里引起过关注和震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可能我们思索的多了一点,始终忘不了监狱门前,那些探监的罪犯亲人痛苦复杂的表情;始终忘不了法庭旁听席上,被告人亲友那撕心裂肺般痛苦的表情。
因为工作环境的限制,我们接触到的这些素材圄于一地,但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每个故事,却无不打上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无一不是当下社会热点的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业负担的沉重、爱情出租的荒唐、虚拟杀人游戏的冷漠、情感的暧昧、现代家教的迷茫、职场的困惑、房奴的悲哀、蚁族的无奈、一夜情的轻浮、生存的焦虑、信仰的丢失、虚拟世界的诱惑与罪恶等,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均有反映。不是简单的案件叙述,而是背后的人性解读。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人性疼痛,我们没有理由麻木不仁,不能选择躺在时代的怀抱里装睡,不能清醒地闭着眼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记者:谁都不会拒绝真诚的提醒,对吧?
作者:是的。从出生的那天起,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担心,用最恰当的一个字表达就是——怕:生下来,怕;出家门,怕;长大了,怕;工作了,怕;不在身边时,怕。这种怕,这种牵肠挂肚,我们应该都能真切地体会到。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成长期,正因为处于特别重要的关口,更是让每个爱他们的亲人充满着焦虑,牵动着敏感的神经。正是因为这些,他们特别需要阳光的照耀、需要爱的陪伴、需要爱的呵护。
有些青少年一听说法制教育,好像是一种说教,本能上产生一种抵触。作为作者,倘若我们抛弃枯燥的说教,真正俯下身来,通过身边活生生的事实,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首先打动自己、感动自己、警醒自己,法制教育就会更充满温暖、真诚,才能打动人心。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一直有一个梦,并为了这个梦,多年来一直在留意身边发生的故事,一直急切地捕捉那可能消失的线索,用心在一点点劳作。我们想把那些人们容易健忘的东西,拿回来摊到有心人的面前。
记者:书中怎么还有真情链接的内容?
作者:我们把每个故事讲完,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总觉得有些话想说,但我们又不想以说教者的身份自居,只是想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一个亲人的心情,把在网上或者别的地方看到的一些相关的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推荐给读者,希望能有所启迪、有所帮助,在轻松中得到一分人生的感悟。
因为这些内容摘自网上,或是辑录的个别片段,在此特别向这些无名的作者表示感谢。
记者:本书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
作者:这个还需要读者自己从中去体会。
这个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我们今天走得太快了。眼下,是时候该停停自己的脚步,等等我们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就是洞悉人心的事业。有幸从事检察工作,经常接触不同类型案件,时常同各种犯罪之人打交道,也认识不少案件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当看到那种悔恨的表情,目睹揪心的场面,作为写作者,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成长比成功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我们想向社会呼吁:青少年不是“下一代”,而是“当前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