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醉酒撒钱 保洁员呼吁众人完璧归赵
城市晚报讯 一名普普通通的保洁员,在遇到醉酒撒钱时,她没有将捡到的钱占为己有。相反,她替醉酒男子呼吁拿到钱的人把钱还给人家。25日20时15分,在长春火车站天池饭店附近发生了这样一幕。一名喝醉的男子在10路公交站点当街将两捆钱撕成两截,随后又拿出一沓钱分给站点等车的乘客。该举动引起了不小轰动,相反,在现场捡到钱的武女士要把捡到的钱还给醉酒男子。
大伙惊呆了
醉汉当街撒钱 见人就发钱
武女士是长春火车站附近一家美食城的保洁员。25日晚上她下班来到火车站准备坐10路公交车回家。就在这时,她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醉酒男子做出了一个异常的举动,他从兜里拿出了两捆钱,将两捆钱撕成了两截。
随后,又拿出了几捆钱发给等车的乘客。武女士对记者说,醉酒男子年龄有50多岁,穿得很普通,当时一看就知道是喝了很多酒。一边发钱一边说,“我不缺钱,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见有人发钱,很多乘客都拿了,也有路人主动来领钱。看到地下撕成两截的钱,有很多人弯腰去捡。最后,醉酒男子将剩余的钱扔进了垃圾箱。
醉汉后悔了
与女友闹情绪才当街撒钱
武女士说,该男子当街撒有七八万元,这么多的钱她还头一次见到。看到地上撕成两截的钱,武女士把钱拾了起来,回到家后,武女士将撕成两截的钱进行拼接,有七八百元拼接上了,她希望通过媒体找到这个醉酒男子。
通过媒体的报道,昨晚,醉酒男子给媒体打来电话,他自称姓陆。他说自己是做生意的,他当街撒钱是因为和女友闹别扭了,不顺心喝了很多酒。最后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才将兜里的10多万元撕碎。对于25日晚发生的一切,他说什么都不记得了。对于当街撒钱的举动,他也是万分后悔。
保洁员心安了
挣钱不容易 不易之财不能要
武女士说,挣钱都不容易,不是自己亲手劳动挣的钱,绝对不能要。武女士虽然是保洁员,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武女士认为,不易之财绝对不能要,她希望捡到钱或者从醉酒男子那领到钱的人能把钱还给人家。
新闻延伸>>
故意损坏人民币属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不准随意撕裂、剪割人民币。该条例还规定,对故意损坏人民币的违法行为,将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跨省抢劫多起 银行VIP客户成目标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巍俊、黄博纯报道:11月25日,在广州、佛山、东莞及南宁等地作案数十起、金额达数百万元的抢劫团伙老大刘付凤梅(见右图,黄巍俊摄)在潜逃四年之后,被番禺警方缉拿归案。
据警方介绍,2007年1月至4月期间,番禺多次发生银行附近抢劫案件,中午为发案的高峰期。番禺警方调查发现,被抢劫者多为各银行VIP客户,这些VIP客户在取款之后均使用银行提供的设有标志的手袋,嫌疑人以团伙作案方式使用摩托车为作案工具对受害人实施抢劫。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刘付凤梅(男,1972年5月出生,绰号为关公,湛江廉江人)常出没在银行一带,和同伙潜伏在银行周围,精心踩点,锁定目标,暗中跟踪,里应外合,屡屡得手。
警方积极展开追逃,这一追就是四年。
2007年底,番禺警方再次前往刘付凤梅的家乡———廉江油麻垌(音)。进入刘付凤梅家的院子,有狼狗看守,二楼窗口搭着一个梯子,墙下方凿开一个成人身体宽度的洞,这便是刘付凤梅同民警周旋脱身的必经之“洞”。
警方希望刘付凤梅家人规劝其早日自首,争取宽大处理。据刘付凤梅父亲透露,刘付凤梅长期离群索居,时常一至两个月才回家探望一次亲人,次日一早便离开。
2009年到2010年期间,民警多次前往南宁、湛江等地追抓刘付凤梅,但都空手而回。
2011年5月全国开展清网行动,番禺警方多方走访,9月得知并确定刘付凤梅在广西南宁市出没之后,民警立即奔赴南宁查找线索。在当地警方配合下,民警了解到,刘付凤梅的妻子在南宁医科大学旁边的一个农贸市场经营一个肉类档口。随后民警蹲点,但狡诈的嫌疑人刘付凤梅从未在该档口前露面。
11月23日是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是廉江油麻垌的一个比春节更隆重的传统节日———“糍粑节”,民警得知刘付凤梅会离开南宁现身于此,于是决定,坚守在油麻垌的附近,顺着这条线索跟下去。然而刘付凤梅再次半途逃离,这一次民警又扑空了。
11月25日,在广西警方的协助下,番禺民警严守玉林的朗东车站发出的每一班次的客车,一辆接一辆地搜查,终于在刘付凤梅从南宁回陆川的车辆里将其缉获。
放弃百万年薪 金领夫妻辞职回家教子
当百万年薪的总经理,还是回家给自己的孩子当老师?当这样的选择摆在面前时,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百万年薪”,然后把孩子送到一个好一点的学校上学。但广州的老李却舍弃了前者,选择与妻子双双辞职,回家创办了一所小学堂,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一种“爱与自由式”教育,让孩子“完整地成长”。
“心理、精神与灵性教育,是我们传统教育最忽视的。一个老师要教四五十个孩子,压根没精力去关注这一块。”
“我们发现体制外学校也有权威、有体罚,而权威和体罚意味着一种压制,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并非真爱。”
“面对孩子们的摩擦,很多老师都是粗暴地判定是非,却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而我先强调很爱他,孩子会觉得他的感受、情绪是被尊重、接纳的,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之后,再来跟他说行为对错。”
“绝不回传统学校”
为了孩子的教育,老李和妻子叶万红可谓煞费苦心———2008年至今,为了迁就孩子上适合的幼儿园,他们搬了5次家;去年,他们的孩子天天从幼儿园毕业,当过12年小学语文老师的叶万红辞掉工作,自己在家教了天天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叶万红与老李曾经有过巨大分歧,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夫妻关系。7年来,两人苦读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才渐渐达成共识。在对待天天上小学的问题上,他们一致想给孩子找一所奉行“爱与自由”理念、让孩子“完整地成长”的学校。
今年6月,天天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叶万红到处找小学。她心中有一个底线,那就是“绝不回传统学校”。她在博客里写道:“在传统小学工作了12年,我深知孩子名列前茅这些光鲜的背后被扼杀了什么!”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体制内学校是一种挑尖子的教育模式,学校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她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孩子的身体、感受、情绪、心理、认知、精神、灵性,如此才能“完整地成长”。
“心理、精神与灵性教育,是我们传统教育最忽视的。一个老师要教四五十个孩子,压根没精力去关注这一块。”叶万红说,孩子的创造力都被扼杀了。老李则认为,传统学校的老师更多是研究教案,而没想过弄懂孩子成长的心理、历程、特点,加上中国家长也不懂孩子,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在给天天找小学时,叶万红与老李直接锁定体制外的学校,但没有一所奉行他们想要的“爱与自由式”教育。“孩子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孩子在学校就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发现体制外学校也有权威、有体罚,而权威和体罚意味着一种压制,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并非真爱。”
四个孩子的小学堂
老李夫妻最终决定把选择权交给天天:“要不上一所普通学校,你去适应、接纳,要不在家上学。”已经被培养得很有主见的天天想了一会,决定在家上学。考虑到叶万红一个人担子太重,老李也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两人决定自办一所奉行“爱与自由”教育理念的小学堂,学生控制在8人以内,“收些学费,也可稍缓经济压力”。
今年5月,两人租了一套一厅一室的房子当学堂,取名“六月小学堂”,并动员一些朋友把孩子送来上学。开始时大多数朋友都一拍即合,但后来都一拍两散,叫好不叫座。学生虽然没招够,但小学堂还是在6月份开学了,当时只有天天与另外一名小孩。
后来,又来了两个孩子,四个孩子分别为7岁、8岁、9岁和10岁。这些孩子都是自己决定来上小学堂的。除天天外,另外三个孩子都上过小学。老李发现,这三个孩子都被学校“折腾”出一些问题:一个受学校、家长双重压力,动不动就发脾气;一个遭遇数学老师“冷暴力”,一看应用题就蒙,有心理障碍;一个老师对他有成见,同学都排斥他,为了引起关注会忍不住骚扰他人。
每天上午,叶万红与老李按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兴趣及状态,布置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学习内容,一般先让孩子自学,孩子有不懂之处,两人再一对一辅导。每个孩子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中午,孩子们可以午休至2时15分。下午的学习,四个孩子采用分享的方式进行,课程包括地理、历史等。“下午4点半下学,没有课外作业。孩子们很放松,学起来效率很高。”
老李夫妻发现,孩子们经过连续6周的学习,会出现一个疲惫期,于是他们便把第7周作为“活动周”,停下所有学科的学习,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教育。
只有规则没有纪律
在六月小学堂,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叶万红会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解决问题。记者在小学堂体验时,看到天天与另外一个孩子发生摩擦,那名孩子一个人坐在休息室里流泪。叶万红并没有直接介入,而是走到他跟前说:“老师很爱你,需要老师帮忙吗?”孩子说不需要,叶万红就走开了。稍后,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
“面对孩子们的摩擦,很多老师都是粗暴地判定是非,却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而我先强调很爱他,孩子会觉得他的感受、情绪是被尊重、接纳的,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之后,再来跟他说行为对错。”叶万红说。
六月小学堂有规则无纪律,用规则代替了纪律。“规则是共同约定共同遵守的,包括成人和小孩;纪律是成人为了约束小孩制定的规条。”叶万红说:“这很重要。孩子会觉得,成人与小孩只是年龄的差别,在人权上是平等的。不是因为你是谁,你就有特权,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所以,大至“活动周”的教育内容,小至课间休息多长时间,六月小学堂的诸多规则,都是6个人开会投票决定的。“我们让孩子明白,规则是为了保护人人平等,而不是为了约束某一个人的。”六月小学堂,老师找学生、爸妈找儿子,都要说“打扰一下,我……”、“请稍等一下”,凡事都要说个“请”。叶万红和老李特别注意让孩子感受彼此的尊重。
不担心孩子的未来
“孩子迟早是要适应传统环境的,将来的学业如何对接?没有学历,将来如何立足?”很多人,包括身边的亲人,都对老李夫妇提出类似的质疑。
面对质疑,叶万红心里却很有底:“目前我们心里很透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身处其中,才不会恐惧这些‘问题’。”
叶万红与老李目前初步规划,六月小学堂只办到小学6年级。“等孩子到了12岁,知识上他们肯定有很好的求知欲望与求知能力,心理上会比同龄人更成熟,更能承担他要承担的。具备这两点之后,将来的路怎么走,就不会有太多担心。12岁完全可以让他自己做选择。”
叶万红表示,自己并不是反对学校教育,也无法替代学校教育,只是目前的学校教育无法提供她想要的教育。“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能力去让孩子在家上学,但不管是在家上学还是在传统学校上学,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老李说:“我们这条路肯定是小众的,我们呈现了父母的一种可能性。”
叶万红说:“爱一个人就让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尊重他的个性,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如果将来天天觉得扫马路也觉得开心,只要他能养活自己,那我也赞同。”
专家说法
不提倡在家上学
应对此立法规范
对于“在家上学”,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家庭教育不要学校教育,会存在不少问题,不提倡“在家上学”,而且家庭教育应立法规范。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讲,6岁以前,是人最好的智力培养期、最好的语言习得期、最好的行为习得期,人格发展的最起始阶段。所以,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人成长到结婚成家直至四世同堂,都需要家庭教育。没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会有很大的问题。”郑晓边认为,3岁以前以家庭教育为主;3-6岁,家庭与幼儿园共同作用;小学以后,家庭为辅,学校为主。初中以后,独立意识成长以后,学校与家庭会逐渐淡化,社会教育为主了。
郑晓边指出,私人办学古而有之,不能说它不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是孩子的发展是社会化发展为主,孩子社会化进程一定要有同年龄式交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毕竟是有局限的,即使他爸爸妈妈是全才、是百科全书,都解决不了跟孩子的互动问题。在家上学,没有人际交往,没有正常的社会化过程,结果很可能是变成要么和父母一样,要么就完全反叛父母。
“而私塾办学这还牵涉到违法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没有家庭教育立法,法律法规规定学龄期间的孩子,父母有责任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郑晓边说。
据了解,在欧美等国家庭教育早已立法,我国教育部今年2月公布的2011年工作要点中,才首次提到要启动家庭教育立法项目。
相关链接
“在家上学”
在家受教的形式,国际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目前,全国各地已涌现相当数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据报道,浙江义乌商人成立的“在家上学联盟”已有超过1800名会员。南京、上海、北京、广东、成都等地已有十几个联盟部落。
据分析,国内“在家上学”个案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对孩子自我教学,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一起学习,集在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私人办私塾学堂等等。有些经过多年摸索,已经初具小型学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