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科技·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民营书店 春天在哪
新型锂电池电量增加十倍
酷品
“青春痘”要有疫苗了
我国高校首次推公开课视频
易拉罐音响堪比低音箱
多功能无线报警拐杖
知识分子应对社会有矫正功能
“空气榨水机”可用于沙漠灌溉
背后是侵权、涉黄、欺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营书店 春天在哪

  11月27日下午,摩登街某咖啡馆。红月亮书店和该咖啡馆合作,在此设立了图书借阅点。之前,该咖啡馆也自己开展过顾客换书阅读活动。 本报记者 杨 铭 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方家禾

  又一个民营书店全国知名品牌“光合作用”爆出经营危机,在牵动出版人和书商神经的同时,也撩拨着焦作读书人的心弦。比如28岁的张艳庭,作为焦作市文联的一名年轻的写作者和文学编辑,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个人爱好,更是工作需要。他爱书,也爱逛书店。从2006年于河南大学毕业后来到焦作至今5年的闲暇时光,他要么在书店,要么在赶往书店的途中。

  在焦作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场稽查大队副大队长张震的印象中,2006年是我市民营书店的一个晦暗年份,整个行业开始出现萎缩,他认为这可“归功于”网络虚拟书店和数字阅读方式对其造成的冲击。据介绍,除去7家新华书店(包括市、县两级),虽然目前整个焦作地区共有380余家民营店,数量不少,但近年每年都会有约10余家关张,经营种类多以教辅等实用书籍为主,文、史、哲等书目上架越来越少。

  张艳庭日常的逛店感受和张震在工作中的直观感受如出一辙,曾经逛过的人文气息浓厚的独立书店要么彻底关张,要么转型成大杂烩,以教辅为主。

  独立小书店:

  强调与读者互动,赔钱买经验

  位于解放路百货大楼商业街三楼的“草木书屋”是极少的例外之一,开业一年,他们经营的书目种类一直以文、史、哲为主。“坚决不做教辅。”11月23日下午,这家父子店的经营者老王在阐述经营理念时说,就是要致力于打造一家相对高端的人文书店、独立书店。

  这家店的确与众不同,不足40平方米的小店,存书仅1500册,除了给读者的空间“留白”,其余几近三分之一的空间被老王自己收藏的古玩、字画所占据,另有鲜活的花草、虫鱼,方寸之地,还设了一套茶具待客。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这是家庭书房。“宾至如归”,也是老王和小王的目标。

  老王和小王都是爱读书的人。小王刚刚大学毕业,开书店是历练。老王在文化战线工作多年,阅书无数,帮儿子开书店是自然而然,但也捎带着在圆自己曾经的梦。坐拥书城,也许是每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梦。

  一下午的时间,只有三五名读者到访。老王说,这里吸引的大多是熟人或回头客。17时许,红磨坊娱乐会所的业务经理王军推门进书店后的第一句话是,“我又来和王老师聊天了”。王军和张艳庭是朋友,通过张得知了这个店,张艳庭工作地方离书店很近,闲逛中无意发现了它。

  老王说,“我们会和读者‘聊天’,结合读者各自的阅读兴趣和精力,给以量身推荐、引导,或者进行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买卖,更像是文友、书友”。就像老王、小王和张艳庭、王军,他们的确成了朋友,时不时在一起“坐而论道”,暂时抛开长友次序。每逢这样的场合,给张艳庭和王军的感觉是,老王和85后的小王不像父子,倒像是兄弟。

  图书大卖场:

  与政府合作,也要走复合型道路

  草木书屋这种强调特色、独立、人文的小书店是民营书店的一端;“红月亮书店”则站在民营书店的另一端,发展成了大而全的图书卖场。但无论哪种书店,目前都在追求对读者的服务和互动。

  草木书屋有茶具,红月亮书店有茶舍,并分了大厅和包间。草木书屋的老王和小王准备加入张艳庭最近发起成立的一个民间读书会,定期聚会、交流读书心得。红月亮书店已经和解放区政府合作,成立了7家社区图书馆,此外还和一家咖啡馆合作,也设立了借阅点。

  老王说,草木书屋只是一个小试验,以后的发展还很难说,但现在的民营书店单纯靠卖书已很难生存,复合型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方向和趋势。但这对父子也不敢一下子把摊子铺得太大,他们打算用两三年的时间来“赔钱买经验”。红月亮书店的部门经理王海菊也表示,以后可能会拓宽更多与图书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复合型的道路。

  王海菊和老王都觉得,民营书店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持。红月亮书店与解放区政府的合作,似乎开了个好头。而厦门市政府目前对“光合作用”出手相救,也让人感到温暖。但与其到不得已时出手救市,不如及早能够提供一些便利,不少民营书商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拯救书店

  不如拯救阅读

  □方家禾

  当广播、电视出现的时候,人们疑惑,报纸会不会消亡。当互联网诞生的时候,人们疑惑,广播、电视、报纸会不会统统消亡。当出现网络书店和数字书的时候,人们疑惑,实体书店和纸质书会不会消亡。

  我们不是预言家,十年的时间太短,百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似乎也不过一瞬间。无论这些承载着语言、文字、文化和文明的传播载体会不会消亡,文化和文明本身最好不要消亡、停滞或倒退。否则随之而来的便是人本身的停滞或倒退。

  把民营书店的遭遇和国有书店受到的“礼遇”相比,容易引起很多人的“羡慕、嫉妒、恨”,地段、租金、赋税、经营范围,越比越气,民字号的经不起风吹草动,国字号的则旱涝保收。人们往往纠结于此,希望也能给民字号的书店以国字号的待遇。能否给得起是另外一个问题,关键是值不值得给还有待商榷。假如,只是假如,传统的实体书店走向没落是一个不可阻挡和逆转的趋势,还要不要拯救呢,又该如何选择拯救谁,不拯救谁?

  最该考虑拯救的其实不是任何书店,而是阅读本身。重要的是人们愿不愿意去读书,有没有时间读书,能读些什么书?而非用什么工具来读书,在哪里读书,是喝着咖啡读书,还是喝着茶读书?与阅读本身相比,阅读的时空和条件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是说不用拯救书店,而是如果能够根植于拯救阅读本身,自然也会考虑拯救书店,但会比单纯考虑如何拯救书店更理性和客观。书店也应当自强。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