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在焦作福康学校行为纠正班的宿舍,高飞准时醒来。他先拿一卷卫生纸,帮熟睡中的小齐(化名)擦擦口水,患有心理障碍的小齐有流口水的毛病。接着他轻轻拿起拖把,蹑手蹑脚地把宿舍清理一遍。此时,通铺床上从被窝里露出的一排小脑袋尚在美梦中,窗外的公鸡开始啼鸣。
高飞今年24岁,原是一名心理障碍患者,而今基本康复的他成为昔日患友的老师。
福康学校里的康复之路
1999年9月焦作福康学校招收首批智力残疾儿童学生,12岁的高飞被父亲送来。据学校办公室主任郝芳艳回忆,当时的高飞站在教室里,低着头玩弄手指头,一言不发,甚至走路都不敢迈大步。这是典型的后天性心理障碍症状,患者因为受过某种刺激导致内心极度不自信,不能正常言行。
“高飞,身子动一动。”郝芳艳晃一晃自己的身子,笑着示意高飞。高飞的身子缓缓动了动,“高飞好样的!”郝芳艳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样的方法,高飞马上学会了大步走路。“高飞,像我这样,跳一下。”郝芳艳微笑着示范给他看。而他缓缓踮起双脚,汗珠一串串从脸颊滑落。郝芳艳继续示范着,鼓励着。高飞慢慢躬下身子,轻轻一跃,摇晃着落地。“这一跳,把我自己也吓了一跳”,高飞回忆说,“我一愣,当时就哭了,原来我也可以跳起来。”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个聪明的“笨小伙”连续学会了洗衣、写字甚至自己坐公交车去购物等生活技能。
十年如一日回报母校
细心的校长刘福香发现:每当高飞学会一项生活技能时,就会毫不保留地帮助同学;学会洗脚之后,他会默默打来一盆温水,给其他孩子洗脚;他还拿着卫生纸带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孩子去厕所。
学校的工作又脏又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一般的老师大多坚持不了几年就离开了。而高飞自入学开始,一直不遗余力地照顾同学。
“高飞是真正的十年如一日”,郝芳艳告诉记者,“照顾同学好像是他的本能,他每天早上把宿舍打扫干净,然后为弱者穿衣;晚上又要挨个为同学洗完脚才入睡。”2009年,他的身份从学生转变为学校正式聘用的生活老师,并辅助文化课老师授课。
特别的爱在校园里传递
孩子们已经离不开亦师亦友的高飞了。11月19日,冬日暖阳清澈地洒在福康学校的教室里。12岁的心理障碍儿童闫广元突然在写字课上泣不成声,说:“高飞,我想妈妈了,我想听你唱歌。”患心理障碍的孩子喜怒无常,不能像常人一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只见高飞走到小元的面前,轻声唱起了《福康之歌》:“我是一只受伤的小鸟,投入祖国的怀抱,实现自立,让妈妈欢笑……”
高飞唱歌时表情虽显僵硬,却写满了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