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上班要途经一条交通要道,它的机动车道一部分是由原来的非机动车道并过来的,非机动车就被挤上了人行道,而一些骑电动自行车的上班族仍飞快地行驶在原非机动车道上。就在要道口,每天都见一位头戴小红帽的中年妇女一边挥舞着小红旗,仿佛在赶着那些闯入快车道的上班族,一边扯着嗓子呐喊:“被车撞到!被车撞到!”大清早,听到这话真让人有说不出来的滋味。虽说她是在提醒上班族注意安全,但听起来总是那么逆耳。
这使笔者想起鲁迅的一篇短文,说有户人家给孩子办满月,抱出来给客人看。客人们都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将来要做官”,唯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前者得到一番感谢,后者挨了一顿痛打。撇开文章立意,足见会说话的重要性。
联想到邮政窗口服务,据了解,在客户的投诉中,有不少是服务人员好心而不会说话引起的。比如,客户来邮寄物品,用了脆薄的包装盒(箱),有的服务人员只说封装不合规定不好寄,要求客户购买邮政局提供的包装盒(箱),或者再加固打包带。一些客户认为服务人员刁难他们,邮政局强买强卖。如果服务人员能够多说些为客户着想、让客户爱听的话,告诉他们邮件经过长途运输,包裹封装不牢很可能内件散落丢失,将对客户负责的善意表达出来,那么,客户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反之,仅是冷冰冰的一句“不好寄”,难免会让客户心生不快和误解。
有道是:“会说的,一句话说笑人;不会说的,一句话说跳人。”不会说话,尽管目的正确,动机善良,但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忠言也需顺耳,善意要会表达。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不乏会说话的服务人员。笔者曾同基层员工到大学校园为新生开办邮政绿卡,遇到有的学生家长不想加办短信,有位员工就很会说话,他说:“每月2.5元,就一两支香烟钱,吃碗馄饨都不够,一年也就30元,可给孩子身上的钱加了‘护身符’。”说得原本不想加办的学生家长怦然心动,都愿意加办了。
语言大师林语堂在《说话的艺术》中说,会说话是一种能力和智慧的体现,把话说好是一种境界。因此,我们何不向身边那些会说话的人取取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