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王学典
已有1600多年栽培历史的博爱姜,块大丝细、香辣味美、久煮不烂,曾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称赞,并因此成为宫廷贡品。这种姜由于需要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所以一直在位于博爱县城北边的柏山镇、月山镇和许良镇种植。11月24日,记者随我市新闻战线“百名记者走基层”采访团到博爱县采访时却发现,竟然“北姜南种”了!
在位于博爱县城南边的金城乡南庄村中原种植合作社,记者看到该合作社的生姜地里一派丰收景象:一台小型收获机刚“走”了一遍,二三十名带着小马扎的拾姜者就紧随其上,分散而坐,开始拾姜。
“这是露地姜,叶黄该收了,每亩产量2500公斤左右。你来看看俺的大棚姜,现在还在生长,10天后再收,每亩能增产500公斤呢!”该合作社理事长孙永利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顺着露地姜走到头,几个顶着“白帽子”的帐篷出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姜棚。只见棚内生姜叶子片片舒展,葱绿中仅透着一分黄,与先前稀少而枯黄的露地姜叶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我种了50亩露地姜、50亩大棚姜,按平均亩产2500公斤、每公斤6元计算,这一季纯利润100多万元。”站在生姜地里,孙永利陶醉了。
据博爱县农业局局长秦胜利介绍,孙永利的生姜和北部几个乡镇一样,品质很好,还注册了绿色商标。如此来看,“北姜南种”确实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孙永利和县农业局的科技人员倾注了不少心血。秦胜利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向外扩张、农民外出务工等,县城北边种植生姜的面积越来越少,尤其是这些乡镇每人平均仅有3分地,不愿种生姜。为了保持并扩大博爱生姜种植面积,我们找到人均拥有1亩多地的金城乡南庄村进行试种,中原种植合作社成了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基地。”
“你看,这台挖姜机也是县农业局送来的新产品,今年首次使用,节省大量劳力,原来20个人一天仅能挖5亩,现在20个人一天能挖12亩。”孙永利说。
据了解,“北姜南种”成功后,孙永利将带动该县孝敬镇、磨头镇新增生姜种植面积400多亩,连北部的柏山镇也将新增3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