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一则喜讯再次振奋了沁阳人的精神。
据省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结果,沁阳市位列全省第四,此次进入前五强的分别是义马市、荥阳市、新郑市、沁阳市和巩义市。
“坚持科学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率先达到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我们致力于在‘三化’协调上探索出有中部县域特色的发展路径。”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说。
在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后,该市爆发出强劲的能量。
新型工业化增强持续发展后劲。立足转型提升,该市招大引强进行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强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晋煤集团、广东兴发等7家全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沁阳投资兴业,现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10大产业初具规模,工业结构更具竞争力。当年度,该市年纳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7家,比“十五”末多了14家。
而不断深化的“资本活市”、“人才兴沁”两大战略则为该市会聚39亿元资金和1073名各类人才,保证了在建项目及199家限上企业的推进、运转,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
该市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分属沁北、沁南两个园区,前者形成了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后者形成了太阳能光伏、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等产业集群,实现了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
经济发展的成果折射在群众的生活中。该市在“六路一中心”的基础上又开工建设了“八路一园一中心”,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宜居宜业”是群众满意的心声。
农村亦然。该市连续16年获得“红旗渠精神杯”,灌溉条件全省领先;小麦实现了宜收地块机收率达100%、玉米机收率达85.7%的目标;5.7万亩流转土地和267个农业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单位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效率得以提高,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该市农民收入中有六成是工资性收入。
当年度,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84.8元。
群众收入提高,就学就医条件改善,享受医保、新农保等社会保障;城乡路网结构完善,图书室、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普及到农村,城乡资源共享率达50.6%。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度,该市用于改善群众生活的投入近7亿元。
“沁阳的发展更注重惠及民生。在提升经济指标的同时,我们更致力于群众幸福感指数的提高。”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 邱明媚
背景链接:2008年,省统计局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工作的意见》,确定新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新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所占权重分别为50%、34%和16%,包括22项具体指标。与以前的指标体系相比,主要加强了对经济发展质量、结构、效益以及人均指标的考核。
数字链接:当年度,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5.2亿元,同比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3亿元,同比增长29.2%;财政收入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