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仝伟平
太行山上,豫晋边界,常平村旁,碗子城中,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70多年前,这里是杀声震天、气吞万里的常平阻击战战场,3000名抗日英烈长眠于此。70多年后,初冬时节,万木萧条,记者与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村民默立于山坡,眼前一片宁静,胸中万千思绪。
在村东北一公里的山坡田埂边,静静地立着19块墓碑。墓碑高20厘米到50厘米不等,每块墓碑相距一米左右,均为不规则形状的石头,碑上的字已经模糊,依稀可以认出部队的番号和英烈的姓名,可想当年立碑之时刻字不深,乃匆忙所致。
有几块碑前摆放着花圈,村民说,有四位烈士后人于几年前确认,这是他们前来祭奠时留下的,有热心人仍在继续查找其他英烈的后人。想着烈士英灵有后人祭拜,我们甚感宽慰。
站在碗子城,当年的常平阻击战战场尽收眼底,耳旁似乎响起隆隆的炮声和震天的厮杀声。1939年春夏之交,日军调集大批兵力强攻常平,妄图打开豫晋咽喉要道,与侵晋日军联结,进而分割、蚕食、摧毁我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日寇的阴谋,我党派沁阳西万区委书记田时风(名义为国民党沁阳七区区长),以朋友身份同驻守常平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115旅旅长黄树勋取得联系,共同阻击日军于常平。当时阴雨连绵,这场阻击战持续了近50天,进行大小战斗400多次,击毙日军2000多人。3000名抗日将士用身躯阻挡着日军侵华的罪恶行径。据黄树勋之子黄建国在《我所了解的常平阻击战》一文中说,常平阻击战为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赢得了时间。
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我们听了之后心情沉重,久久难以平静。古羊肠坂道还残留有防御工事,山梁道道,山风呼啸,三千英灵今何在?
村民们说,据老人们回忆,在这附近的山坡上,曾有成片成群的墓碑。而今,由于年久日深,早已埋藏在茂盛的树木中,难寻踪迹。可叹,3000名英烈多为无名将士,默默地与山同体,只留下那19座墓碑。
村民张大路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3000名抗日英烈建一座纪念馆,让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
抗日忠魂长眠太行山,对他们而言,今天的世界是他们曾经的期盼,我们不应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