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初冬时节,在孟州市河雍街道东田丈村村东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记者遇见了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碌的农民花伟利,提及今年的收成,他高兴地说:“我家有两个蔬菜大棚,粗算一下,今年能收入10多万元。有专业合作社做靠山,我们农民是‘拥有聚宝盆,不用出家门’。”
如今,在东田丈村,像花伟利一样抱着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这个“聚宝盆”增收致富的农民可不少。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05年开始发展以来,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呈现出发展起点高、速度快、质量好、成效大的特点。据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55家,入社成员5.01万户,成员出资额17.6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3.1万户,成员户年收入比非成员户年收入高出2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依靠政策促发展。采访中,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成员表示:“合作社从零做起,仅依靠自身发展艰难,它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据了解,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市于2005年年初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举措: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市级示范社给予3万元至5万元扶持,对参加全国和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交易会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市工商部门实行免费办理营业执照,同时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将合作社办证时间缩短到10个工作日以内;市农机局利用购机补贴项目资金,引导分散农机大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外联系业务,组织跨区作业。据悉,2005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超过1500万元。采取以上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依靠农户扩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除了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外,也离不开农户的积极参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承租农户承包田,发动农户种、养殖,开展专业化生产,有效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效益,实现了农民增收。禾丰绿色稻米产销专业合作社2006年成立之初只有成员32户,股金3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6万元、利润2万元,种植面积200亩。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按照每年每亩300公斤小麦、100公斤大米折兑流转费,粮食直补、抗旱资金等补贴返还农户等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目前,该合作社成员增加到226户,股金增长到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增长到3120万元、利润增长到320万元,种植面积增加到1720亩,并辐射带动了2个县3个乡镇28个行政村水稻种植,面积有3万余亩。
依靠市场搞营销。营销是合作社的生命,联系不到业务,将危及合作社的生存与发展。为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注册了孟香牌商标,并投资建设了蔬菜批发市场,在陕西、湖北、河北等地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蔬菜收获后由合作社统一分捡、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种植户只管种植蔬菜,享受合作社全方位的服务;金城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农户只需缴纳10元手续费办理托管卡,合作社便承担耕、种、收、防全部农活,农户还能享受农机作业费20%的优惠,合作社既扩大了连片作业范围,又减少了机车空驶里程,降低了耕作费用。
依靠质量创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注重产品质量,只有确保产品质量过关,才能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合作社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发展黄瓜、苦瓜、丝瓜为主导产品,狠抓产品质量,严把产品上市关,按市场需求作好精品包装、净菜包装,提高蔬菜自身价值,以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质信誉打开了市场;禾丰绿色稻米产销专业合作社以“吆喝的不只是品牌,更是从田头到口头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为承诺,经过5年奋斗,合作社菡香牌商标2010年被命名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富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生猪饲养中严格把关,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