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民生?《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对老百姓来说,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衣食住行医教保,都关乎切身利益,都是民生。
民生改善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幸福感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温饱阶段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如饥、渴、衣、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安全的需要,表现在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等方面。小康阶段主要是社会的需要,强调友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的承认,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富裕阶段主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理想、抱负能最大可能地实现,个人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生活自主度也逐步扩大,主体意识也日益苏醒。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但现实的生活状况却无法满足公众的需要,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存在一些困扰,一些人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焦灼感。这种焦灼感,就是渴望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因此,要提高幸福指数,就要切实改善民生。
如何改善民生?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全省人民合力推进的事业,也是造福全省人民的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更好地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民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中原经济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切实改善民生,“要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眼,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着手,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大事”。
如何办好这些民生大事?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描绘的不仅是蓝图,还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比如,在教育方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就业方面,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援助扶持就业,以维权保护就业。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在就医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努力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住房方面,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市十次党代会报告紧密结合实际,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幸福焦作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稳步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管理体系,让全市人民群众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
省市党代会报告都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人民的期盼。但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因为民生改善任重道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与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仍有较大差距。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会有国家安定,就不会有社会和谐,就不会有幸福生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既是治国理政之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要务。我们都要从自身岗位做起,从自身职责做起,围绕省市党代会规划的美好蓝图,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时刻保持清醒与忧患,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勤奋工作,为建设幸福焦作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