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高架桥梁倒塌 官方称系破坏性试验
新华社合肥12月7日专电 近日,网曝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大道和繁华大道交叉口,一座在建高架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造成多名施工人员受伤。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事发后表示,当时正在进行“破坏性试验”,并非“坍塌事故”。回应引起网民质疑,网民不满正常试验为什么会造成人员受伤?
5日,合肥某论坛出现一篇《合肥包河大道在建高架坍塌数名工人受伤》的网帖,称合肥在建的包河大道高架桥钢构梁于当天上午7点半左右突然发生坍塌,有20多位工人在坍塌段施工,多人受伤。
施工方随后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坍塌事故”是在进行破坏性试验。“试验说”一出立即引起网民质疑。网民“@徽三lang”称,受伤住院的工人接受采访时说,并不知道当时在进行试验。网友“tg6677”说:“花大把纳税人的钱做"破坏性试验",不通知工人,出了大事故,谁来负责?”
针对网民质疑,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采访了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张家祥。张家祥介绍说,包河大道高架桥发生意外,出现在“贝雷梁”承压试验过程中,这种试验的目的,是用来测量高架桥的受力范围和受力情况。所谓“贝雷梁”,则是一种专用金属单元杆件,主要起到支撑作用。
张家祥说,发生意外的地点合肥市包河大道高架工程的包河大道与繁华大道交口,为立体四层结构。由于采用“贝雷梁”施工工艺,跨径大,安全系数要求高。根据行业有关要求,必须要进行“贝雷梁”承压试验。
“高架桥在浇混凝土之前都必须要进行预压的,预压的目的是检测地基的安全性,因为钢管支撑都在地基上,得检测地基是否牢靠;这次对"贝雷梁"进行检测,就是检测"贝雷梁"的受力情况。”张家祥说。
记者在事发现场看到,由于发生倾斜,组成“贝雷梁”的钢架已经弯曲变形、塌落在地。而意外发生后,包河大道高架项目目前仍有工人施工。大多数现场施工人员在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意外发生时的情况并不知情。
施工场地看门人钟绍海说,自己在事发当天11点半到工地接班时就看到已经出事了,本来直的“贝雷梁”倾斜着塌到地上,听说有参加吊装试压块的工人受伤。
修车匠清华园中染墨香 网上发“励志帖”共勉
讲述十多年坎坷经历,用心将修车当事业,业绩从倒数第一做到最前列,激励学子为梦想努力
一篇记录修车匠坎坷经历的“励志帖”,受到网友热捧。
为鼓励高校学子,清华大学修车师傅任玉华近日在人人网发“励志帖”,讲述十多年来自己的打工遭遇,以及他将修自行车当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励志帖”甫一发出,好评如潮。
北漂坎坷一度想自杀
“我叫任玉华,大家都叫我小华,是清华园里一个普通的修车师傅……跟各位清华园里的天之骄子比起来,我真的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和你们一样,我有着自己的理想,并一直执著地追求着。”人人网上,任玉华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励志故事。
网帖介绍,生于1982年的任玉华出生在河北农村,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1999年,他来到北京,到工地上打过工,帮别人擦过玻璃,买了一辆桑塔纳拉过黑活儿,尝试过做租房生意,卖过桶装水,收过破烂,干过租车生意……都宣告失败。
北漂的巨大压力使任玉华一度想过自杀,“到上地火车道旁边准备卧轨,由于有一个人老是在附近晃悠,我不想被人看见我死;后来我又来到河边,准备从桥上跳下去,由于一位老师的出现,我又没死成;最后,在深夜,在我住的地方,我选择了上吊,挣扎之际绳子断了,落在了炉子上,屁股被严重烫伤。”之后,任玉华被检查得了精神分裂症,住进医院。
脚踏实地当好修车匠
病好后,任玉华慢慢冷静下来。“我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008年8月,任玉华在清华大学丁香园北门口附近租了一个五六平米的小房子,开始干起修车匠。
“这一次,我真的花了所有的心思来修车,我认真地对待每个同学每一辆车,我可以摸着胸口说,修过的每辆车我都是尽力的,每次我都用百分之百的能力来修,能修的零部件绝对不换,该更换零件的绝对找最合适最实惠的。”励志帖中说。
任玉华的努力得到回报,“在清华浓厚学风的影响下,我将修车当成事业……在所有清华园修车铺中,我的业绩从倒数第一做到了最前列!”
为激励学子发励志帖
任玉华说,之所以发“励志帖”讲述北漂经历,目的是让高校学子树立梦想,为梦想去努力。
他称,闲暇时,他经常去高校论坛浏览心理版块内容,一些学生发帖称自己身高不足,家境不好,长得不漂亮等等,格外自卑,这让他很诧异。“想必高校学子也有如我以前的低落期吧,但人活着,要有梦,不能低头。”
昨日中午,任玉华的修车小店异常繁忙,来修车的学生络绎不绝。“小华人好,修车格外认真,将修车当成一种艺术”,一位学生说。
- 追访
修车匠任玉华:梦想造出“骑不坏的自行车”
昨日,任玉华展示了3年来他建立的“自行车档案”。3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修车心得,车型、款式、年代、零部件等等,图文并茂,很是详细。
任玉华说,修理自行车已是他的一项事业。“除了为清华师生服务外,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研制出一辆‘骑不坏的自行车’。”
他解释,所谓“骑不坏的自行车”,是依据经验整理出不同自行车最容易坏的零部件,各个击破,将零部件换成最结实耐用的,利用最好的零部件设计出一辆新车。为了他的“骑不坏自行车”,他经常对不同自行车的零部件进行钻研。去年,他专门去天津一知名自行车厂探访请教。
任玉华对在清华修车的三年多时光充满感恩,“如果在校园外,我可能赚很多钱……但是,在清华修车,和清华老师学子接触,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梦想。”(记者 申志民)
照顾百岁母亲13年 儿女记下48本护理日志
□首席记者 张鸿飞 实习生 蔡莉莎 李晓波 文图
本报洛阳讯
“山中虽有千年树,世间难逢百岁人。”洛阳市东关社区的史花菊老人已过百岁,膝下儿孙环绕,有160人之多。13年前,史花菊老人突发脑溢血,儿女们开始轮流照看病榻上的母亲,4800多个日子里,儿女们记下了48本护理日志。12月6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家庭。
百岁妈妈喜欢儿女夸夸她
史花菊居住在南屋,一扇明亮的窗户让这个不大的房间显得更加整洁、有序。
长子王世端坐到母亲对面,拿起一个小面包,史花菊老人的眼神亮了起来,接过去便送进了口中。
“老太太生下我们姊妹8个,6个男孩、2个闺女。”王世端说,妈妈是一个1.5米左右的小个子,年轻时,母亲靠手工磨面的营生支撑一家子的生活。
对于6个儿媳妇,史花菊总是当面夸奖,但也从未曾在背地里说过哪个儿媳的不是。王世端说,有人问俺妈6个儿媳妇哪个对她最好,俺妈想都没想脱口说道:都好。
今年10月31日,儿女们为史花菊老人庆贺百岁寿诞。席间,老人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是好妈妈”。王世端说,俺兄弟姊妹几个经常和她开玩笑说“你是坏妈妈”,她一听,就把脸别过去了,都不搭理你,但你要说“你是好妈妈”,她当时就笑了。
4800多个日子,记下48本护理日志
2011年11月15日:早上6点40分米饭加菜一碗多,面汤半碗。中午牛肉末西红柿小白菜面条一碗。下午面汤加蜂蜜多半碗,炖苹果一个。晚上奶泡小面包两个,绿豆大米粥半碗。夜间喝绿豆大米海带粥三次,两小碗。
2011年11月29日:早上稠米饭加蜂蜜一小碗,中午西红柿青菜鸡蛋面一小碗,下午炖苹果一个,4点30分南瓜粥多半碗,晚上软米加菜一小碗,夜里南瓜粥泡小面包半小碗。
王世端说:13年前,俺妈突发脑溢血后,我们兄妹8人就排了班,每人一周轮流照顾母亲,并把每天的情况记录下来,交接班时还要交接一周的注意事项。
护理日志本上,有多处红字,这是王世端对弟弟、妹妹护理日志作出的点评。2011年11月29日的日志中有这样一段批注——注意:有时妈扔帽子,防止感冒;妈吃饭不如原来,不是太想吃,好像胃口不太好;注意母亲感冒较重,流鼻涕多,鼻子不太通气,多喝些粥,面条不要咸。
走进王家的客厅,最惹眼的是四周墙上悬挂的大大的寿字,以及由五六十张7寸照片组成的纪念墙。老六王定祥说,几幅寿字,和“家中早酿千年酒,盛世长歌百岁人”的对联,都是朋友们在老太太过寿诞时送上的墨宝,那些照片则记载了1950年至今,他们一家的变迁,和老太太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
13个春秋过去了,史花菊老人在儿女们的照料下,腿脚比以前灵便了,满头银发也有些许变黑了。
“俺妈真是返老还童了。”王世端取下母亲的帽子笑着说。老人身后,坐在床边的老四王念祥,把手伸进母亲的衣衫,一下一下地帮母亲挠着背,“俺妈最得劲儿的时候,就是俺姊妹们帮她挠背。”王念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