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武玉林 李亚锋 徐恒峰 文/贺弘扬
心声
城小街窄,面貌落后,曾经是沁阳人心头的痛。
1989年撤县建市以来,沁阳城区只有怀府路、建设路等为数不多的几条主干道。那时,“七彩柱”在人们印象里,就是城郊的代名词。道路限定了城市的范围,也局限了沁阳人对“城市”概念的渴望。
近年来,随着周边城市面貌的变迁,沁阳人愈发坐不住了,渴望城建“变脸”的呼声越来越高。
启动
“先发展,后建设”、“先把综合实力搞上去”,面对人们的期盼,沁阳的执政者们这样告诫自己。
2009年,在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县域经济前四强的前提下,沁阳人凝聚起足够的底气和勇气,超前谋划,开启了城建大跨步的历程。
我市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与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BT、BOT模式,先后引进东方今典、北京城建、中建七局等实力企业参与城市建设,一举打破以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窘境,实现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的灵活化、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以市场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我市加大土地收储力度,把城市土地资本进行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作,“以增量换存量”,用好增量,优化存量,使城市土地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通过“腾笼换鸟”,让工业企业“上山入园”,有效破解了资金、土地等制约因素,迎来城市“大变样”。
2010年底,我市按照“建设焦作领先、全省一流县级市”的目标,高标准完成“六路”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个亿,相当于建市以来沁阳城建投资的总和。至此,沁阳城区面积拓展到20平方公里。现在的“七彩柱”,已成为新、老城区的分界点。
发力
然而,“六路一中心”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框架。
2011年,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为目的的“八路一园一中心”项目全面开工。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开工建设南环路、南外环路、建设路南延、县东街南延、东关大街南延、适居路南延,和沁木路、文化路改造。目前,“八路”工程建设整体进展顺利。项目完工后,沁阳市区面积将达到40平方公里,可容纳35万人居住。届时,沁阳市区将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网,四通八达的道路必将繁荣沁阳的各行各业。
未来
城市发展,道路先行。道路催生了城市的蜕变,为城市插上腾飞的双翼。
向西,大道交错,路在城先;向南,一纸蓝图,万众瞩目,绘就“沁南新城”的新期待。
沁阳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变出期待、变出梦想、变出自信,更变亮了眼神、变宽了视野、变足了沁阳人的精、气、神。
副省长赵建才受卢展工书记委托,在视察沁阳时评价:“想不到沁阳的城市建设得这么漂亮……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县级市,完全可以与省会郑州的建设标准和水平相媲美。”
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在调研时评价沁阳:“城乡面貌变化很大。”
济源、修武、武陟、温县等地纷纷参观、借鉴沁阳城市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
道路的畅通让沁阳人扬眉吐气,城区“个头”的增大,让沁阳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一个“幸福城市”的梦想在人们心中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