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文霞
提起“邮政”,来自儿时久远的印象,是马路边泛着绿光的邮筒,是骑着自行车神气的投递员的背影,是一封封写满友谊的信件,是一个个充满爱意的包裹,是电话那头妈妈的叮咛,是一连串暖暖的温情记忆。
如今,政企早已分开,邮政、电信分营也已十多年,脱掉官商的帽子,失去了“朝阳产业”的光环,被推向市场的“邮老大”是否风光依旧?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邮政这一特殊企业,在履行职能的同时,怎样在市场上觅食,求生存、求发展?
带着这许多疑问,12月3日,作为焦作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次集体行动,我们一行12人,迎着雨后清爽的寒风,来到市邮政局集体采访。
首站来到温县,在温泉镇小南张村的一大片农田里,远远看见几十个农民正忙着挖山药。步入田间,湿润的田地散发着诱人的泥土气息,令人振作。
听说我们来采访,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同志迎上来兴奋地说:“丰收了,邮政局这块示范田的山药丰收了。”据介绍,她是市邮政局聘请的高级农艺师、温县怀药办主任王素霞。她拿着刚出土的山药兴致勃勃地说:“这片地亩产高达1106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300多公斤呢!这是在邮政局的组织下,精心选种的结果,科学种植的结果,专家指导的结果。”
邮政局的示范田?邮政局跟种地有什么业务关联?
看着我们一脸的疑惑,旁边一位两脚泥的男同志说,因为邮政局开办了种子、化肥农资分销业务,为了让百姓了解我们的种子、化肥好不好,我们建立了示范田,从优质种子、高效化肥的筛选到耕种技术的培训,再到特聘农艺师的现场指导,为农民提供了全程技术服务和一站式管理,在不增加农民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增收。
说话的是市邮政电子商务局局长张卫,也是这块示范田的责任人。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局长接着说,他今年在这块田里示范了山药种植技术,收获的山药品质很好,铁锈红斑点,长毛处的“双眼皮”皱褶,掰断时有韧性以及断面没有黏液,这些铁棍山药重要的特征全都具备,不但山药获得了大丰收,而且还推销出去300多吨山药专用肥。
真是市场经济多种经营啊!邮政局竟干起了供销社、种子公司的买卖。为进一步解除我们的疑虑,市邮政局的负责同志说,事情源于邮政必须承担亏本的投递信函等普遍服务社会职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普遍服务业务每年要承受不可避免的巨额亏损。网点不能撤,人员不能少,为了生存和发展,基层邮政局开始在遍布农村的网点优势上做起了文章,分出一部分职工配送种子、化肥。贴心的服务加上邮政部门的信誉,很快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这时候,我们好像才明白些什么。
我们又来到了番田镇邮政万亩示范田,看着绿油油的麦田,听着示范田实现高产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我们陷入了沉思,如今的邮政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邮政了。
接近正午,我们来到了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村邮站,从报纸杂志的订阅到邮件包裹的结转,从油盐酱醋到飞机订票,从手机充值到电费缴纳,从种子化肥到喷雾器等农资产品,农民不出村,就能完成同生产、生活有关物品的购买。
一位年轻的农妇抱着孩子在这个村邮站里买桃酥饼,她羞涩地回答我们:方便、放心。面对我们不依不饶的追问,她才打开话匣,快语道:“你们城里有百货大楼、大超市,整天可以逛,我们的村邮站连锁超市也可以天天来,一样的。”
城伯邮政支局局长许晓峰说,目前村邮站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由省邮政公司牵头和国内上百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采购了上千种商品供应农村。我省邮政可配送的货物已有6000个单品,我市已设立了1100多个村邮站、690多个连锁超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邮政网络的资源优势,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用上了质优价廉的商品。
这哪里是我们印象中的邮政,邮政部门早已冲出了送信送报的绿色围墙,将企业顽强的生命之根,伸向更广阔的农村大地,迎来绚丽多彩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