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12月3日,被市邮政局聘请的高级农艺师王素霞再一次来到温县温泉镇小南张村的那片山药地。
“你们看,真正的铁棍山药又细又长,柔韧性大,弹性十足,而且上面的褶皱摸起来像人的双眼皮,掰开来看,断口处无黏液。”她拿起一根刚刨出来的铁棍山药向记者介绍。
“哎呀,王老师,俺可逮着你了,原来你在这儿忙着呢。”王素霞刚介绍完,一位中年妇女从脚蹬山轮车上下来一把拉住她。
王素霞向她点点头,微笑着问:“大姐,有啥事?”
“俺路过,碰巧看见你了,你在山药种植户中的威望可高哩。早就听说你在这里全程指导农民种植山药,没承想这山药长这么好哩,你啥时候也去给俺村指导指导?”
近年来,王素霞和她的同事们一直贯彻国家雨露计划等政策,坚持在温县农村普及各种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尤其是铁棍山药,这位老乡怎么会没听过课呢?
“俺是岳村乡吕村的,每年种五六亩山药,听过你们讲的几次课,也按照你们讲的方法种植,可产量还是上不去。俺村有两三百亩山药呢,你能不能也挨家挨户帮俺看看呢?”这位名叫赵金玲的老乡表达自己的迫切想法。
这也是温县所有药农的迫切要求。王素霞告诉记者,尽管每年他们都开展科技指导,但每块田地土质、土壤含量等都不相同,甚至施肥量、施肥时间都有严格要求,可见一副“药方”不可能医治百病,所以全程跟踪服务很有必要。
“这是邮政局的铁棍山药示范田?俺一个亲戚的小麦地就在邮政局示范田内,种、管、收邮政局全部负责,专家从头到尾指导,产量增加不少哩。邮政局能不能也在俺村弄个示范田,让俺也天天见专家,产量、品质双提高?”听了介绍,赵金玲很期待地问。
“这个示范田试验效果很好,为指导其他药农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明年会为更多药农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农民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一定会更主动地融入基层,更扎实地深入三农,想方设法破解你们的难题。”刚从山药地出来,了解情况后的市邮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吕建林向赵金玲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