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由两岸媒体主办的“201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12月8日在台北揭晓,“微”字以40多万票当选年度汉字。本次活动,由两岸知名人士与网友共同推荐了42个年度代表性汉字,供网民投票,最终得票数前十的汉字,分别是:微、爱、信、变、升、通、真、快、跌、盼。 (中新社12月8日消息)
□方家禾
不少人在电脑上工作的时候,有时不时浏览微博的习惯,暂时放松一下神经,转换一下思维,权当休息。或者捎带着获知点新信息、看几则新笑话、发发小牢骚、“灌灌水”。这正是2011年微博深入生活的微细节。
从年初到岁末,稍作盘点就会发现,不少大事件因微博而爆炸,像升腾的蘑菇云,像微博打拐、全民街拍等;一些救助事件,按微博的转发量来确定金额;明星、名人开微博,官员、政府机关开微博,媒体、企业开微博,无论团体还是个人,微时代,你微博了吗?不微博就落伍。
微博诞生之时,人们可能不会预料到随之而产生的众多“微”词汇,且阵容仍在扩大中:“微公益”、“微政务”、“微营销”、“微小说”……不要粗浅地认为“微”词汇的诞生只是普通词汇与“微”字简单相加产生的混合物,在联姻的过程中,它们还会起化学反应,一起变成了化合物,从内涵到外延,都成了一种全新的东西。可以说,2011年,“微”字全面胜利。
“微公益”,不仅指在微博上做公益、不仅指转发一条微博的价值等于一元人民币或一美元,“微公益”还意味着公益事业的发展要注意微小的细节,比如最好不要爆出太多“郭美美”来打击国人的爱心。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的考验,信任的摧毁却可以是一瞬间。“微政务”,不仅指官方或者个人在微博上开展政务工作,也提醒在做政务的时候要注意“微”素养。无论是在微博上还是现实中,一个冷脸可能升级不必要的冲突,一个微笑可能融化积年的怨愤。
“微”不仅指形态的微小,还代表着与“宏大”相对的“细节”。但注意细节,也绝非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比如微博上非理性的谩骂,甚至上升到现实中的冲突。微细节,只是提醒人们从长久以来沉迷的宏大叙事中走出来,发掘微小的情怀,触摸点滴的感动。久而久之,我们也许可以从虚拟的微博中走出来,低头看看路边细小的花朵,抬头望望貌似渺小的星辰,哪怕是一粒微小的尘埃,我们也可以从中聆听爱的絮语。
微时代的到来,会不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影响做事的专注?对此国外甚至有学者提出了较为“革命”的微观点,“微时代意味着一种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到来,它可以是发散式的。”无论如何,批判也好,赞扬也罢,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已经迈进了微时代,时代的浪潮无人能够阻挡,是为“微泉巨瀑腾新浪”。微博带来了“新浪”和“新风潮”,“浪潮”的好坏,需要拍打沙滩退却后才能评说,这只能交由历史和时间。对未知,怀有点微小的好奇,微笑着去探索神秘,是我们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因我们与时间相比,总是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为微时代尽一些微薄之力。
微博一周
@作业本 : 无论你如何选择,只要是你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对错后悔。过去的你不会让现在的你满意,现在的你也不会让未来的你满意。当初你有胆量去选,同样该有勇气把后果承受。所谓一个人的长大,也便是敢于惨烈地面对自己:在选择前,有一张真诚坚定的脸。在选择后,有一颗绝不改变的心。
@冯小刚:因为拍电影走了不少地方,统一的印象是:暴土扬烟,杂乱无章,脏。无论发达与落后的地区所到之处无一幸免。所以我盼着下雪,下雪的好处是:遮丑,掩盖了所有的不堪。坏处是:雪化成泥水使得原本的肮脏变得更加不堪。我希望一场雪接着一场雪,把所有的不堪都深深的掩埋,我年事已高,我恐惧看到真相。
@甘惜分:我一辈子的工作就是追求新闻的根本规律。主要是在探讨以下几条: 1.新闻是重要信息交流的最有力工具;2.新闻是舆论交锋的主要阵地;3.人民是我们的母亲;4.新闻应当反映事实,不能说谎;5.记者不是文字匠,而是社会政治观察家。
@新周刊 : 房价涨,你为开发商打一辈子工,房价跌,你为银行打一辈子工,其实,你一直是在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打一辈子工。
@新财富杂志:据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在接受调查的企业受访者中,有50.1%表示2011年工薪收入有所增长,35.2%表示与去年基本持平,14.7%表示有所下降。在外企受访者中,表示今年工薪收入有所增长的达到65.5%。看来很多人已经加薪了——如果统计局数据可靠的话。
@张颐武:年轻时不知道没有事情会完美,没有愿望能完满。太放不下,一点小事,耿耿于怀。稍遇麻烦,就一下子垮了。想得美,期望高,觉得好事就该自己。自己愿望和别人观感很有差异。最后发现不兑现。有些事不过度用力反而能成。古语说:“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忧,必召外变。”不较劲,扎实干,看长远。
@郑渊洁: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汉奸有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建议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
(均来自新浪微博,部分语言为网络用语,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