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禾
樊小龙(前中)深入基层为唇腭裂患者做检查,这是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唇腭裂慈善医疗项目实施的第一道工序。(图片由樊小龙提供。)
阅读提示:樊小龙,山阳区新城街道墙南村人,一米八的大个子,看似粗犷的外形,却有着细腻的内心;家里四口人,三个男人中两个残疾,曾让他极度自卑,而脱离了熟人世界的大学生涯又造就了他的自信;画画、学医、做慈善,他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中都投入了深深的爱。
和樊小龙约定在12月9日下午见面,因为他当天临时到商丘接唇腭裂患者,而推迟到了晚上。29岁的他和唇腭裂患者打交道已有近6年。这是位于焦作的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的一个慈善医疗项目,他参与见证了该项目从最初起步到迅猛发展的全过程,也因该项目而奔上慈善之路。
他很善谈,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语言表达流畅。而上大学之前则是完全相反的一个人,沉默寡言,自卑内向,沉溺在美术中,逃避现实。父亲是盲人按摩医师,弟弟天生脑瘫,父母为精心照顾弟弟,把他送回山阳区新城街道墙南村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到9岁,才接回城里。
农村生活艰苦点,但自由自在。到了城里,他因为家庭境遇而感到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越退缩,调皮孩子就越捉弄他。父亲没法像其他父亲一样带他去“报仇”,这一切他只能忍气吞声。弟弟十多岁大,还由他抱着去澡堂洗澡,别人出于好心或者随口问,“怎么这么大了还让抱着?”他表面不理睬,内心却感到受了极大的刺激和侮辱。
上了中学,他开始学画画,沉溺在想象世界里尽情挥洒,以对抗一个少年过早感受到的“残酷现实”。高考时美术专业成绩不错,但家人建议他学医学。有时他自己也奇怪,在那样的环境下,没有形成叛逆性格,反而“逆来顺受”,乖乖到郑州进了黄河科技大学学医。
脱离了压抑得喘不过气的“熟人世界”,以军训为起点,他开始了“如鱼得水”的大学生涯。父亲是盲人,家里总打扫,摆放得“一丝不苟”,也让他从小养成了良好习惯,叠方块被得到了教官好评,任命他为军训中队长,协助管理160多名同学。军训结束,他自发组织同学们给教官唱军歌送别,学院13个教官临上车前,一起转身回敬了英姿飒爽的军礼。“人心可以换人心”,以后的岁月里,他也常常从生活的点滴细节来感悟人生。
大一时,他依然倾心美术,成为众多社团活动的美术指导,同时还高票当选了学生会主席,但因为考虑要帮辅导员处理班务,就主动放弃了“大官”,选择当了“小官”班长。真正开始投入医学专业,是大一学年行将结束,一个室友突发急病,他在旁边眼睁睁看着却束手无策,虽最后因抢救及时而无大碍,但在守候室友的那一晚,他想了很多,切身感受到了医学的重要。从此,他静下心来学医,偶尔觉得枯燥,就想想那晚的情景,便坚持下来,慢慢竟有了真正的兴趣。
2005年夏天,毕业后即就职于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先去临床,业余钻研以往病例,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医院开展的唇腭裂慈善医疗项目中,看着一个个残缺不全的小孩子,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心底涌起无限悲悯和同情。他先是主动申请到手术台,但发现一天最多做两三例,而更多的患者和家属对慈善医疗项目持怀疑态度。“真的不要钱?不要钱能做好吗?”比起手术本身,最需要的是宣传。
于是,他先利用节假日时间走亲访友进行宣传,之后又到陌生的地方见陌生的人,从市内到市外,从省内到省外。2007年春天,他正式申请转岗,参与宣传和筛选病患工作。医院从最初一天做两三台手术发展到目前一天做二三十台,其中包含着他艰辛的奔波。在路上,他的口才慢慢变好了,眼界渐渐宽了。他觉得慈善医疗在中国刚刚起步,是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值得去做的一件事。等唇腭裂项目发展成熟稳定后,他希望能有机会再参与到其他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