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沁阳市王曲乡北山村的杨延臣和妻子都在村附近的企业上班,一人在本地的造纸机械企业上班,一人在外来投资的轮毂企业工作,两个人每月的工资收入3000多元。杨延臣家是当前沁阳市农民的缩影。
一组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183个外来项目先后进驻沁阳市,沁阳市的就业平台进一步拓宽,该市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有18万人。今年上半年,该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49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0%。
“光种地不划算。要是4个人都围着那八九亩地转,一年忙到头也不过1万多元。按人头算,一人一年才赚2500元。”杨延臣算清了这笔收入账。
夏收要抢天夺时,秋收秋播战线长,杨延臣怎么兼顾?
“有了机收,机器成了主劳力,我的负担可减轻多了。”杨延臣说,“收麦子最多一天工夫,也不累,调个夜班就行。秋收也快多了,再不用一家老小点灯熬夜。那机器在地里过一遍,直接就成了玉米棒子,还剥了皮,秸秆还田也都一次完成。”
“上班的多了,流转土地的也多了。俺村一亩地的价格从800元竞争到了900元。俺舅舅已经把地包出去了,将来俺家也得这么打算。”杨延臣接着说。
农业机械化是劳动力解放的保障。沁阳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小麦宜收地块的机收率是100%,玉米机收率在85%以上,这使得大量富余劳动力在工业及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上大显身手。
不仅如此,在“产城一体化”的构想中,沁阳高标准规划设计了沁南新区和沁南产业集聚区,将城区容纳人口由15万人提升至30万人,这意味着还将有15万农民进城就业、生活,城镇化率将由当前的40%提升至60%~80%。
“机械化提高了单位劳动力的劳动效率和效益,项目入驻结合实用技术培训,为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说。
(邱明媚 贺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