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禾 王龙卿
12月9日,本报以《蔬菜遭冷遇 各方送温暖》为题,报道了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村等当地农户蔬菜滞销的消息,引发官方、民间和网络的共同关注。12月12日,本报又以《大葱、萝卜和花生,全都开卖啦》为题,追踪报道了事态进展。近两日来,记者又通过不断走访了解发现,农村蔬菜滞销在焦作地区并非普遍现象,而各有关部门一直以来也都在为畅通蔬菜销售渠道进行着努力。但是,农户蔬菜滞销虽然出现在个别地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二铺营村蔬菜滞销”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该采取哪些办法,让每一户菜农都能收获丰收的喜悦?下面,我们就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焦国的视角,来探寻一下蔬菜滞销的破解之道。
59岁的焦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20世纪70年代曾在登封老家当过生产小队长,因此,他更喜欢的头衔是“老农民”、“老生产队长”。“蔬菜滞销在整个焦作地区只是个案,并不普遍。”12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焦国的办公室,正在翻看本报关于蔬菜滞销的几篇报道的他向记者表示。据介绍,我市近年来在蔬菜种植和销售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些地方的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好典型。
“一些小散户或者个别合作社的蔬菜滞销,虽然对蔬菜种植整体影响不大,但对这些农户来说,蔬菜卖不出去却是一个天大的事。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民生具体体现在哪?也许就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怀,不抛弃不放弃每一户农户。”焦国说。对报道中涉及的武陟县二铺营村,经常下基层的焦国并不陌生。“路难行,交通不便;土地水层较浅,不大适合种植蔬菜;大面积种植蔬菜的有十多户散户……”他的印象和记者前些天现场采访到的情况基本吻合。而关于蔬菜的品质问题,焦国有更为切身的体验:“去年家里买了百十斤的白菜,具体地点就不说了,刚买来没看到有小虫,在室内阳台摊开晾晒几天后,小虫满屋飞。最后没办法,白菜全扔了。”
“蔬菜滞销,一般都是综合因素造成的。”焦国归纳二铺营村今年蔬菜滞销的原因有:市场饱和、农户跟风、上下缺少信息沟通、交通不便、缺乏种植品种和土壤分析等。“就连老天爷也来添乱,阴雨连绵。”他为这些农户的遭遇抱不平。对比二铺营村的蔬菜种植散户,以及该县圪垱店乡高伊村的蔬菜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存在的蔬菜滞销情况,据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的调研情况以及农业、商务、供销等部门介绍,焦作地区大多数地方的蔬菜种植合作社产品销往省内外,发展势头良好。“头天采摘,晚上运输,第二天就能和市场终端消费者面对面。”焦国说。
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一直在为包括蔬菜种植在内的,搞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开“绿灯”。“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已成趋势。”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焦国的看法一致。
“虽然造成蔬菜滞销的原因有方方面面,但抓问题要抓关键。”焦国说。
有的蔬菜滞销的农户承认,他们没有主动找村里和乡镇政府反映过这些问题;也有不愿公开姓名的农户透露,“反映了,起不了啥作用”;而有基层公职人员向记者表示,“现在都是市场经济,种植自由”。
这让焦国想起小时候听说的美国的牛奶滞销后大量倾倒的事。他说:“市场经济也需要组织干预,或者换个‘与时俱进’的词,就叫‘服务’。若全凭农户自由种植,内无指导,外无宣传,连周边的县城都不知道你这儿蔬菜滞销了,或者滞销多少,更何况外地。”焦国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均认为,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是解决蔬菜滞销问题的关键,而在整个蔬菜种植的服务体系建设中,承上启下的基层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