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煤集团新华中街供应处 刘若尘
净影寺护法居士无偿为寺院捐赠观音佛像
12月9日,净影寺护法居士张鹏无偿为寺院捐赠汉白玉观音佛像一尊。该佛像高2.8米、重3吨。张鹏表示,2012年将再为净影寺捐赠弥勒佛像和2个香炉。
陈永佳 摄
久居城市一隅,灵动、充盈的心便被纷繁人生纠缠得委顿、孤寂起来,一直想寻找一方天人合一的净土,让自己那疲惫、冷凄的心振奋、明媚起来,于是,千年古刹净影寺便成了我澄澈心灵的风水宝地。
斗折蛇行的路上,撩人遐思的迷蒙春雨飘然而至。那山,峰峦叠嶂,嵯峨陡峻,呈奇献巧;那水,清如许,绿如蓝,明如镜,涟漪粼粼;那林,葱葱郁郁,绿浪蔽谷,柏翠松青;那花,摇曳生姿,绚丽多彩,灿若云霞;而那飘浮弥漫在峰谷间风情万种的白云,简直如拍岸的汹涌波涛。
微雨初歇时,净影寺呈现眼前。流连在步移景换的曲径中,头上是透过层层绿叶的斑驳天光,脚下是松针野草铺就的绵软地毯,身侧是芳香馥郁盛开似霞的烂漫山花,耳畔是婉转入耳的清脆鸟鸣,不远山道上有淡定从容的采药老人,这一切是那么幽雅和安谧。
快乐的时光总是飞快的,转眼间已暮霭四合。山头荧荧闪烁的万家灯火和飘移在蜿蜒山道上的车灯,让人疑是金灯飘飞。说起金灯,自古以来净影寺就有夜观金灯的美丽传说。相传农历二八月,夜间常有数盏金灯在山头林间由东而西游走飘忽,每当飘至寺院上空,寺内就会金光满照。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在《谼谷圣灯》诗文中描述道:“山空月黑无人声,林间宿鸟时一鸣。游人烧香仰天立,不觉紫烟峰头一灯出。一灯一灯续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金绳脱串珠散迸,玉丸走伴光不定。”我问农家宾馆的女主人,可否见过“瀑布落晴雪,金灯开夜莲”灿烂了几千年的神奇金灯?店家意味深长地说:“心中若有灯,眼前时时明。就看妹子你如何看了。”
有风吹过,是一种飘逸而幽深的暗香,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惬意。仰望苍穹,天宇蓝得发亮,亮得发青,青得发明,星星这儿一颗那儿一颗,很大,很亮,全然不是在城内看到它们时的浑黄色。耳畔,窸窸簌簌地响起自然之音,既微妙又神奇,既宏大又细小,若有若无,似远似近,而隐约传来浑厚苍凉的寺院钟声,又使得这夜如此静谧、安详。夜深沉,万籁俱寂,可我却辗转反侧,毫无睡意。静立窗口,看见一弯下弦月泊在遥远的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仿佛能听到天上“哗啦啦”涨潮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净影寺,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拍打着遐想翩飞、思绪万千的我。恍惚中,依稀看到“鱼龙作戏珠光吞,星斗落地流辉迸”的金灯,盏盏相续地在眼前飘移。俄而,那盏盏神灯幻化成与净影寺有关的僧人法师、文人骚客,他们僧袍袈裟、峨冠博带地拨开历史烟云,从沧桑岁月的深处款款走来。
那位青灯古佛黄经宝卷旁、拈念珠敲木鱼、嘴唇翕动脸色平静的老僧,该是我国佛教史上的释义高祖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吧。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博宗诸学,精通文理,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净土宗经典《无量寿经》义疏的人,对中国净土宗影响巨大。他校研诸经,融会折中,继承发展,推陈出新,提出了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三净土之说,成为佛教界净土思想系统化的第一个探索者。他一心向佛,以身护佛,勤奋向上,著书立说,编著了《大乘义章》、《十地经论义记》、《华严经疏》、《大般若经义记》、《胜曼经义记》、《无量寿经义疏》、《维摩经义记》等20部100余卷佛法典籍,其中的《大乘义章》被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
这位风流倜傥挥毫泼墨绘丹青者,该是对中国山水画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五代名画家荆浩。当时,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工诗文、通经史的荆浩绝意仕进,到净影寺一带隐居。无数“挂岸盘溪,披苔裂石”的古松,使他惊叹不已,他挥毫泼墨,以山水树石为摹本,皴染兼备,形成了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画风格,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
那位峨冠博带潇洒儒雅的才子大家,该是金元之际的文坛盟主元好问。诗、文、词、曲各体皆工的他,居住净影寺,每日与山僧为伴,与山林为友,埋头读书,潜心研学了六年,淹贯百家经史,成为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
还有那祖咏、宗道、赵秉文、王磐、孟颜、程之玿等文人骚客,无不触景净影寺,留下了几多瑰丽诗句、华美篇章。他们与净影寺,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就像慧远大师兴盛了净影寺,净影寺亦成就了慧远大师一样,他们是彼此渗透晕染对方的共体,不可分割。他们是灿若星河的中华名人中的佼佼者,是辉耀净影寺乃至辉耀中华文化千百年的不夜金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