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日内瓦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对全球青少年遭受网络侵害现象表示关注,呼吁各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青少年的网络安全。
这份报告题为《青少年网络安全:全球挑战与战略》。报告称,目前青少年遭受的网络侵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青少年图片被滥用。在线图片与离线图片的区别在于,在线图片可以被任何人任意修改,并多次无限期地在网上进行转载传播。目前,网上被滥用最多的是白种少女的照片,而且,近年来这些被滥用图片还出现低龄化趋势,更加逼真,更为暴力。
二是网络诱拐,即通过网络结交朋友,进行性挑逗,甚至发展成为事实上的性接触或性虐待。这些交友的网上空间包括聊天室、社交网站、即时留言等。证据表明,那些易于被诱拐的多为青春期少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在网上异常活跃,愿意通过网络结交朋友。
三是网络暴力,或称网络欺凌。这是互联网上发生的一种暴力事件,即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公开侮辱受害人。
网络犯罪显然是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由于网络的匿名特性,使得使用者不用表明身份即可通行整个网络,甚至胡作非为而不被追究。 至于青少年为何成为主要受害者,报告认为,一是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二是上网变得越来越方便了。三是青少年本身的心理特点。青少年在网络上受到侵犯伤害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自1990年,联合国及相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确立了一些新行动纲领和行为规则,旨在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
报告希望各国尽快建立有效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机制,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青少年的应对能力。其中,包括向他们提供必需的信息,使他们作出明智选择,规避风险,得到所需的帮助;设立有效的通报机制,在事件发生之前提前给予在线支持等。同时,要加强父母的保护能力;请专业人士及时向青少年提供帮助。 二是通过立法对犯罪者进行处罚。三是减少造成伤害的渠道。
(来源:国际在线)
84.7%的
80后90后受访网友
开通了微博
微博用户的三大动机依次是表达意见感受、快速了解新闻和围观公共事件
2011年无疑是一个“微博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12年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用户数量将达2.8亿;2013年年底,用户数量将达4.6亿。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606人进行了一项名为“微博改变了谁的生活”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5.3%的受访者开通了自己的微博。
在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中,80后和90后开通微博的比例最高,达到84.7%。对于受访者上微博的主要动机,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发表意见和感受”(51.7%)、“快速、全面地了解新闻”(43.4%)和“围观公共事件”(39.6%)。其他还有“与亲戚、朋友联系”(21.4%)、“关注偶像、明星”(19.6%)等。
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微博正成为人们关注、讨论热点事件的平台。调查中,受访者评出的“年度微博十大最受关注事件”是“郭美美事件”(40.9%)、“七二三甬温铁路事故”(36.9%)、“药家鑫案”(34.3%)、“中石化天价酒”(28.8%)、“问题食品”(28.7%)、“日本大地震”(27.8%)、“微博打拐行动”(27.0%)、“高物价与CPI涨幅”(26.1%)、“渤海漏油事故”(24.5%)和“达芬奇天价家具事件”(23.0%)。 (来源:中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