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学校里各种评比表彰活动习惯性地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无独有偶,日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一条“建议取消中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的旧微博再次激发了社会各界声援的热潮。而作家信海光抛出的“不仅班干部制度要取消,三好生评选也应当取消”的言论更为这次全民大讨论加烧了一把薪火。
童年是孩子们的“奶酪”,清澈单纯的童年生活有助于孩子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阳光人格、激发日渐枯竭的想象力。时间将证明,这一切是比考试、分数,甚至GDP更重要的概念。童年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奶酪”,我们应该享受这一切,而不是过早地添加各种“佐料”使其变味儿。扪心自问,成人世界过于复杂的智慧和情感有时又何尝不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呢?
保守地说,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取消三好学生和班干部制度,还给孩子一条公平的起跑线。
诚然,推选三好学生在于鼓励更多的同学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这种做法具有鼓励带动、见贤思齐、催人奋进等美好而崇高的目的。但任何脱离客观环境评价体系的理念都只是空想。自不待言,此做法自推举过程到实施效果已经脱离了人们原有的初衷。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过度竞争导制人们只重视“智”的畸形发展,并以此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我们过早地借用成人的游戏规则将孩子们贴上“好”与“坏”的标签,却忽略了孩子健全人性的塑造。这种影响在孩子成年后将逐渐显现,甚至成倍放大。
班干部制度是中国教育模式中独特的班级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然而,当过多的功利现实主义夹杂进去后,美好的事物已经悄然变了味道。从形而上讲,学生、家长对班干部的追捧是官本位思想的镜像折射。他们把个人的地位和价值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无非反映了人们对现实利益的需求与渴望,正所谓有官就有利。以形而下来看,班干部身份具有极高的附加值,人们趋之若鹜看重的是个人在升学、入党、加分、保送、特长生等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
令人担忧的是,班干部制度使权力意识过早在校园传播。其客观效果不能不让每个有责任心的家长汗颜与反思。目前,很多学生对班干部的理解是“水太深”、“内定”,或“没钱拉票”等关键词。他们对这些现象已经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可以说,他们在未走出校园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接受,甚至认同了这些世俗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在成人游戏规则的强压下,当代的孩子过于早熟了。成人官场世界的不良风气,已经污染了学生干部选拔这片净土。若不及时纠正此类不合时宜的做法,社会风气恐怕要“从娃娃烂起”了。
学校、特别是大学,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培养适应社会规范、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成员。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学校是推动社会演进的基因,其存在的意义更侧重于观察社会、思考社会,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教孩子接受现有的一切。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势必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