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 通讯员郭增强)孟州市槐树乡芹菜沟村,整村搬迁后活脱脱变了一个模样儿:平坦的道路,整齐的院落,洁净的街道,明亮的路灯,村旁清澈的湖水,如诗如画。村民党建国说起不久前居住的老村:“过去俺们住得是小土窑,路不平,灯不明,街道脏乱差……这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扶贫好政策带来的。”
芹菜沟村的巨变是孟州市实施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
孟州市有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22个,多数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改变这些贫困村的面貌,该市“输血”与“造血”并用,“外力”与“内功”并重,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四大工程”,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农民的收入大幅提升。
整村推进是该市扶贫攻坚的路径之一。近年来,该市坚持把解决水、电、路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整合各种资源,整合人力、财力、社会“三种资源”,分期分批对重点村实施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和修建学校、卫生所的“五通两建”整村推进工程。具体办法有三条:凡安排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都驻有县级以上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队;财政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整村推进项目村;争取社会帮扶物资,帮助贫困村修建道路、建设饮水工程、维修学校设施等。据统计,该市共引进整合帮扶资金1268.5万元,先后修路11条19公里,缓解了11个贫困村行路难问题;打井26眼,解决了18个村6000人的饮水难问题;建卫生所5所550平方米,方便了5个村群众看病治病,缓解了就医难问题;建教室1365平方米,解决了1100名学生上学难问题;修渠3600米,解决了2200亩基本农田灌溉难问题。目前,该市15个整村推进村全部实现了“五通两建”,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
如何解决丘陵地区零散住户的脱贫致富问题?该市把移民搬迁作为有效途径,采取小村并大村、自然村并主村、建设移民新村等多种形式,按照群众自主、政府补贴的建房原则,对贫困乡村分散居住、交通不便的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移民。目前,槐树乡的芹菜沟、王庄、后尖庄3个行政村的6个自然村84户已经实现了搬迁,有328人从原来的土窑、危房,搬迁进整齐划一的漂亮新村,移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该市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对移民新村实施了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工程,使移民村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他爸就是双盈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长松。1996年,在南方做生意的王长松看到本村及周边地区的农民搞饲养,便回家开办了马村区饲养协会,利用合作厂家对饲养户开展必要的技术、产销等服务。2006年年底,王长松便动起了心思,女儿学的就是畜牧饲养专业,让女儿回来帮自己的忙。看着父亲真心为乡亲们服务而愁白了发,王欢决定与远在漯河工作的爱人一起回家。
回到家里的王欢跟父亲商量,要想把饲养业搞好,必须搞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饲养户组织起来,一起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给饲养户带来的风险。2007年3月,由王长松、杜林勇、赵小白、王双富、刘福贵、苗小牛、卢二创、付小才等10多家饲养大户发起,成立了马村区双盈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180多户,注册资金50万元、入股资金30万元。
“王欢,你家那口子呢?”待王村的王喜顺家养有10头母猪、30头肉猪、3000只鸡,母猪快生产了,来拿些催生药,见王欢的爱人不在便问道。
“马村街道前夏庄村的王双富家不是养有20头母猪、200头肉猪吗,上午打电话说饲料不多了,让黄磊给抓紧送过去。这不,刚吃过午饭,就带人去送6吨育肥料、10吨保育料,还没回来,估计在那儿传授技术哩。”王欢耐心解释道。
王喜顺接着王欢的话茬说:“要说王欢这两口子还真不容易,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哪个饲养场有问题,一个电话打过来,他们就跑过去了,真没啥说的。到饲养场、饲养小区推广饲养技术,检查疫病防控不计其数,一年仅为社员免费检测孕畜少说也有3000多头,社员直接受益达5万元。”
王杰说:“要说俺这合作社叫双盈还真是‘双盈’。合作社根据社员需求先后从省育种中心等单位引种5000多头,为社员节省支出10万元;通过社内网络信息平台,调剂子猪8000多头,为社员节省费用(赶集、中介等)数十万元;统一购进饲料、原料,每包以低于市场价10~15元的价格供应社员,年终厂家销量奖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返利,每包返2元,单单这一项社员饲养户每头猪就直接受益50元左右。社员每销一头猪比市场多挣10元至20元,社员每户年平均增收3000元至5000元,全社社员年平均增收至少50万元。”
“侯水旺,你咋又过来了?”王杰问在一旁站的一位男同志。
“过来看看有没有豆粕。”侯水旺答道。
“你也是双盈合作社的社员?你也说说合作社的情况。”记者问道。
“俺不是双盈合作社社员,俺是安阳城街道张天河村的饲养户。双盈合作社销售的豆粕质量好、价格合理,尽管我家离这里有6公里远,但我每次买豆粕都会来这里。”侯水旺说。
据悉,在双盈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周边2个县6个乡镇的300余户也搞起了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