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重要门户城市,更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之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辐射10多个城市。
南京作为改革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又是现代化大都市,人才工作自然十分重要。事实也正如此,当我们进入南京的边缘区域时,随处可见招揽人才的广告牌匾。人才,在南京已成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四个第一”打造引领人才理念
今年6月16日,南京市江宁开发区举办了海外领军人才沙龙,南京晶奥微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天洑软件有限公司、南京智晓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南京远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4家海外高端人才创业项目在南京落户,这4家签约公司的高管均是留学归国的创业人士。其中,肖长诗博士是南京晶奥微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曾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留学,获得物理和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应用物理博士学位。肖长诗在美国Intrigue Technology Inc工作期间,担任首席系统科学家,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首台激光扫描三维感光芯片和超高速三维成像系统。
这次人才沙龙的成功举办,正是南京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成功实践。
南京市科教人才资源原本就十分丰厚,但南京市委、市政府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提出了由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变、由项目牵引向人才引领转变,将南京市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创业优势的战略目标。
“四个第一”的确立和实施,加快了南京市招才引智步伐。特别是沪宁高铁开通后,更为南京市人才流动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人才计划为南京网罗高端英才
“紫金人才计划”、“南京321计划”、“三千人计划”、“两百人计划”……这些一环紧扣一环的招贤纳士计划是“四个第一”目标的具体实践。
翻开南京市人才计划的材料,内容翔实具体而又有长远发展方向。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就拿“南京321”计划来说,即用5年时间,大力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采取的措施有:在实施“紫金人才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力度更大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在启动资金、创业场所、金融财税、人才住房、生活服务等方面,给予海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更大的扶持力度。如对入选的重点扶持项目,给予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3年内免收租金;根据项目需要,提供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融资担保等优惠政策。
这些人才计划的制订,加速了高端人才云集南京的步伐。据了解,9月17日,在由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南京市委组织部共同举办的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二十四届高级人才交流洽谈会上,有200多位海归参加了洽谈会。
毕业于南京大学的注册会计师杨波在美国工作了9年,在这次洽谈会上,他把简历投给了国资集团,并很快得到了深度面试的机会。他感慨地说:“我太太是南京人,经常从网上看到国内企业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很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在南京安家。”
专程从芝加哥赶来的美国中华清洁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万飞带着新能源电池、厂矿污水治理等项目参加了洽谈会,并成功地和南京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人才计划就像一个“聚宝盆”,正从四面八方吸引着高端人才荟萃南京,助推高端人才在南京大展宏图。
大手笔为高端人才“筑巢”
南京市作为南方的大都市之一,寸土寸金。但为了吸引各方人才,南京市在主城区和交通便利地区加大了人才公寓的建设力度,并实施了“551”人才安居工程,即5年内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建设5万套青年公寓、5000套人才公寓、1000套专家公寓,低价或免费为各类人才提供公寓。
不惜土地代价建设公寓吸引高端人才只是南京市实施优惠政策的一个缩影。为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南京市人社局专门设立了海外人才服务区,集中办理七大类服务,并推出了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南京蓝卡,给予非南京户籍留学人才居留和出入境、社会保障及住房等13项待遇。现在,南京市已有150多名海外留学人才及其家属申领蓝卡。
在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担任中国铝业公司首席工程师、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的长海博文就是南京蓝卡的受益者。他现在主要从事铝合金新材料的开发及其加工领域的研究、铝合金熔铸先进工艺开发及组织控制研究以及超轻环保型汽车新产品开发。提起到南京创业,他感触颇深:“2010年回国之后,就像许多归国工作的外籍朋友一样,身份的限制使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少困难。比如在国内办理电话通信、申请贷款、银行开户、购置房屋、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都有诸多不便。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政府能给我一个等同市民的身份凭证,让我有一个归属感。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像长海博文一样在南京享受优惠政策的海归人士还有很多,正因为南京市委、市政府对引进人才的决心之大、信心之足、政策之优、实惠之多,才形成了吸引人才的洼地。据了解,南京市目前有两院院士74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6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3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7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5人,科技人员7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