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正军 赵晓晓
究竟是军人,还是记者?在他心里,在别人眼里,从来也没有分清过。
在部队,他像记者一样笔耕;在报社,他像军人一样冲锋。
24年的党报生涯,他从而立之年,到半百年纪,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颇多建树的行家里手,1800多篇新闻作品,有46篇获省级以上好新闻奖,其中15篇是一等奖。“焦作市十大名记者”、“焦作市十大新闻职业道德标兵”、“焦作市十大新闻工作者”……一顶顶桂冠落在他的头上。在今年记者节到来之前,他又双喜临门:成为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得焦作日报社新闻工作杰出贡献奖。
杨仕智,焦作日报社县区新闻采访部主任,全市新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过几番寒彻骨,才有梅花扑鼻香?
拼搏之路
岗位来之不易,拼了命地工作只是因为倍加珍惜
24年前,从军11年的杨仕智转业了,究竟会转业到哪里?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在他心里都是未知数。想到在部队生活的日子里,因为喜欢看报、喜欢写作,他写的一些“豆腐块”、“小火柴盒”经常在《解放军报》、《战友报》和《山西日报》上发表,还被河北杂文报社、北京军区战友报社聘请为不在编的特约记者,杨仕智对自己说,要是能真的当一名记者该多好啊!
天遂人愿,他随后被通知到焦作日报社工作,但他必须经过半年实习观察。当时,和他在焦作日报社同时实习的还有两个人,在杨仕智眼里,这两人的学历和文字功底都在自己之上,而报社最终只能留下他们三个中的一个。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杨仕智拼了命地工作。由于他的勤奋踏实、吃苦耐劳,实习结束后,焦作日报社党委经过研究,最终决定把他留下。可不巧的是,当时市工商管理局已经从军转办把他的档案拿走了。在报社党委的亲自过问、多次协调后,杨仕智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记者岗位。那一刻,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记者岗位,忠诚报社,踏实工作。
走上工作岗位后,杨仕智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勤奋地干、踏实地干、拼命地干,用无声的行动报答党的恩情和焦作日报社的接纳之恩,用从不服输的信念鞭策自己。他不怕苦、不怕累,跑农村、进厂矿,不分战线、不分时间,曾七天七夜和守护黄河的人们一起吃住,采写了通讯《黄河岸边镇河牛》,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新闻人”的华丽转身。
1999年春,杨仕智随我市党政考察团到山东考察农业产业化,13天跑了7个地市,行程3000多公里。由于返回焦作的第二天稿子就要见报,他连家都没回,就一头钻进办公室写起稿来。困了用冷水冲冲头,累了喝两口二锅头提提神,一直写到天快亮。首篇5000字的长篇考察报告见报当天,他又参加了一天的讨论会,讨论会的通讯报道要求第二天见报,于是,第二天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第三天早上,他再次接到新任务:即日起,每两天发一篇3000字的介绍外地经验的长篇通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筋疲力尽了。但他二话不说,又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关掉手机,谢绝一切外人来访,全力以赴连续奋战14天,先后发表了《观念新,遍地金》、《56万亩大棚菜是怎样畅销市场的?》等9篇长篇通讯,这组报道赢得了市领导和报社党委的高度赞扬,在我市引起强烈反响。圆满完成这组报道后,杨仕智连续睡了两天两夜,还大病了一场。事后,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当时是怎样挺过来的。
这些年,报社先后11次派他参与“徐州‘破三铁’”、“珠江三角洲纪行”、“来自沿海10城市的报道”、“上海江浙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大型报道战役,每一次他都完成得很圆满。
忠诚之心
坚守并不容易,因为那意味着一次次令人惋惜的放弃
在杨仕智眼里,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在焦作日报社工作24年,无论报社经营好坏,他始终做到不离不弃,即使遇到三次跳槽机会,他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刚来报社几年时间,他跟着一位市委领导采访,领导对他印象很好,问他想不想到市委机关工作,他很感激领导这样器重自己,但想到是焦作日报社接纳了自己、培养了自己,他刚取得一点成绩就离开,不但对不起报社党委,更对不起广大读者。于是,他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35岁左右,他已经先后11次到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执行采访任务,同时也有很多次到沿海地区发展的机会,但都没有动摇他扎根焦作日报社的念头。一次去厦门采访,厦门日报社老总动员他到厦门报业发展,还给了很多优惠条件。等他回到焦作又接到了厦门日报社人事部门打来的电话,让他尽快办理相关手续,但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下,留在焦作日报社。
去年9月,一家中央媒体驻河南记者站聘请他过去,年薪6万元,他还是婉言谢绝了人家的好意。“为啥?我总觉得那样做对不起报社对我的支持与信任,对不起报社对我的培养和肯定。是报社把我培养成了新闻行业的一名骨干,翅膀硬了就离开报社是没良心。”杨仕智至今还是这样回答那些说他“傻”的人。
深沉之爱
虽非薄情寡义,但一次次“巧合”催生多少男儿泪
1988年冬天,焦作市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急需人才,但科技人才缺乏流动、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推动科技人才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报社把这项重要采访任务交给了杨仕智。可是当时,他的妻子因肾病刚住进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并需要手术。因为忙工作,妻子术后第三天,杨仕智就匆匆返回焦作,留下岳母照料术后未愈的妻子。妻子因术后感染,连续一周高烧40℃不退,非常危险,不得不推迟出院时间。两个多月里,妻子在医院住院,上学前班的女儿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自己泡方便面,而杨仕智一直在忙着采写稿件。他先后采访了几十家局委、科研机构和企业,写出了《干旱的大地在呼唤春雨》、《从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疏通“智力流动之河”》、《275∶4留下的思考》等6篇对我市科技政策透视和思考的稿子,在全省较早地提出了要破除人才“从一而终”、“部门所有”的旧观念,提出了建立人才市场、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制定人才流动配套改革措施等放活科技人员的建议和对策。这组系列报道发表后,焦作市出台了20项放活科技人员、放活科研机构的政策。在短短数月内,焦作先后有1000多名科技人员由“地下”转到“地上”,到农村领办、创办企业,这组系列通讯报道也获得了省科技好新闻二等奖。
2002年6月初,正是杨仕智女儿参加高考的关键时期,但他又接到了一项艰巨的外出采访任务。他又是二话没说,立马收拾行装,随同我市党政考察团赴河北、内蒙古、宁夏、陕西四省区考察畜牧业。12天行程5000多公里,他白天采访,晚上整理材料。返焦的当天晚上,他顾不上休息,挑灯夜战,写成了一篇6000字的考察报告《焦作农业转型的战略抉择》。从第二天起,连续8天每天发表一篇,见报后的《给畜牧产业挂上“火车头”》、《百万牛羊是如何走上餐桌的》等8篇长篇通讯,点燃了推动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星火。
如果说,对妻子、女儿的亏欠还可以弥补的话,对母亲的亏欠则成了杨仕智心里一辈子也难以愈合的伤口。2009年12月,老家传来了母亲病危的消息,可当时正好有几篇领导交代的急稿没完成,杨仕智打算先完成手头的工作,等元旦假期回去探望母亲,他一边工作一边在心里祈祷:“娘啊,您老一定要让儿子忠孝两全啊!”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一辈子对他眷顾有加的老娘,这一次没有再给他机会,在新年到来之前停止了生命的脚步……
冲锋号还在吹响,一名战士,一名曾经是军人、如今在新闻领域冲锋陷阵的战士,还在前进、前进!
图为杨仕智同志(中)正在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采访。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