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匮乏,农业发展的路子该如何走?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大有作为?
马村区委书记林宪振说:“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出路在全面改革创新,根本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按照这一思路,该区积极深化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实行土地流转,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种植结构科学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在哪儿?
新在有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现代化进程。
基于这种认识,该区积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基地面积发展到2.21万亩,其中薄皮核桃1万亩、无公害蔬菜2000亩、蔬菜大棚300座、双孢菇大棚300座,另外还有其他林地9500亩,使全区特色农业占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明显增加。
该区安阳城街道南岗村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之路,大力发展薄皮核桃,有力地促进了该村的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俺种薄皮核桃快10年了,3亩多地,亩产150公斤,一年能收入近2万元。”村民孙守峰说。
该区农林水利局局长常占利告诉笔者,该区以南岗村为中心,目前发展薄皮核桃种植村18个,总亩数达4000亩,去年核桃销售量达2.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观光农业悄然兴起。该区围绕特色种植做文章,组织顾客自己采摘,把产业链条拉长到观光、休闲、旅游,把收益的触角向多行业扩散。安阳城街道大李庄村农民赵双全在中华寿桃成熟的季节,招呼顾客到桃园自己采摘,尽管每公斤价格比零售价高2元,仍然挡不住人们体会采摘乐趣的脚步。5亩多的中华寿桃,每年收入能达到4万元。
经营机制合理化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通经活络”增活力,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
引导农民流转土地。该区地处浅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许多农民被困在小片土地上无法经营其他产业,而农村的种植大户发展壮大因为缺少土地受到制约。针对这一现象,该区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保证农民对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政府引导,村委会组织,农民自愿,专业户承包”的运作模式,由村委会统一租赁、转包到户、共同管理,在区内开展土地流转,将大部分农民解放出来,让想发展其他产业的村民安心做事,不种田先有收入。待王街道白庄村农民卢三孬与村里签订了50亩的租赁合同,种植皇家秋天葡萄,年收益是从前的10倍。目前,该区流转土地达4324亩。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了让农业生产能够开展统一服务,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该区扶持成立了丰绿蔬菜种植、金钟农机、南岗农民核桃等5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推动生产要素流向现代农业园区,流向种养大户和专业能手,实现集约发展。据云台养殖合作社社员崔建军介绍,饲料由合作社统一采购,每袋可以便宜0.5~1元,销售生猪时,每公斤可多收入0.1元。在疫病防治方面,合作社定期进行技术指导,提供防疫、治病、科学喂养等全程服务。此外,合作社还成立了风险基金,在社员资金困难时及时援助。“俺以前养猪靠的是土办法,摸索着干,猪得病多、损失大。自从加入合作社后,每年的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崔建军谈起加入养猪合作社的好处时赞不绝口。
农业生产机械化
毋庸置疑,农业机械化生产是运用农机装备进行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与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该区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该区立足推进现代农业的全局,编制好农机发展规划,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快速、协调发展。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开展技术指导等形式,让广大农民认识和了解农业机械的优势及内容,掌握操作方法。同时,该区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对农业机械的购买使用、技术创新等给予资金补贴。目前,该区共有大中型农业机械1281台,播种机、还田机、旋耕机等配套机械1030台。
农业生产机械化让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该区安阳城街道大李庄村农民赵小二种了5亩庄稼,早些年,每到农忙时节,总是请亲戚朋友前来帮忙,很是麻烦。现在大不一样,他只需要坐在地头等待,地里的农活全部由农业机械代劳,既省时省力,又为他从事第三产业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在农民受益的同时,农机手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该区演马街道陆村农民王爱国购买了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4.5万元。
陈献军 康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