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 楠
寒冬行,感春意,沁北产业集聚区可看的“花”还真多!
一朵朵科技之花娇艳欲滴,惹人眼球,映红了集聚区新型工业化的康庄大道。12月21日,记者一行驱车至沁北产业集聚区走马观“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是记者此行的最大感受。
据统计,沁北产业集聚区今年成功新增尚宇新能源、思可达光伏材料、安瑞冶金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尚宇新能源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截至目前,该集聚区共有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和科技研发中心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
寒风中,沁阳市金隅水泥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车水马龙,一派热火朝天的喜人景象。“这可是一个能消化工业废渣的环保水泥厂。”该集聚区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这是一条日产25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绿色”生产线。该项目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席少锋对此如数家珍:“这条生产线每年能将113万吨电石渣吃干榨净,并能吞下沁北集聚区内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40万吨,胃口可大了。”其实,这个项目的意义远大于此。这条水泥生产线在把工业废渣变废为宝的同时,还将闯出一条破解部分工业固体废弃物对周边地区带来的土地污染、水污染、粉尘污染等制约集聚区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之路。“大家期待的这条‘绿色’生产线年底就能点火试运行了。”席少锋自豪地说。
近年来,沁北产业集聚区按照“以循环经济模式集聚产业,用生态工业理念营建园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拉长、拉宽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金隅水泥公司利用工业废品电石渣,开发年产100万吨水泥项目,不仅提高了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沁北产业集聚区整体的工业废物交换利用系统。
大企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在与时俱进,小企业也各有各的绝活。名不见经传的华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一。华菱科技是一家从事大中型冷却设备和玻璃钢制品生产的资深企业。近年来,受玻璃钢市场风云变幻的影响,固守原有的经营模式已很难将企业发展壮大。“公司必须攀登科技研发创新、产品推陈出新的‘华山之路’。”该公司董事长张天敏坚定地认为。近年来,华菱科技公司正在经历着重要的涅槃期。如今,华菱科技公司已经与北京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电子电机专业合作研发了节水环保型冷却塔,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成立了特种材料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下大力气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现在,该公司已经尝到了科技研发的甜头:第一代产品节水环保型冷却塔在中国石油集团吉林公司乙烯厂的运行十分成功。“蝶变”的阵痛使华菱科技公司的产品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聚沙成塔,聚流成河。为使集聚区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必须借助科技的“引擎”。近年来,沁北产业集聚区一直致力于引导区内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集聚区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随行的集聚区管委会管理人员任岩告诉记者:“启瑞生物、名都风电、广东兴发……集聚区里用科技引擎带动大发展的企业还有很多。”记者禁不住问道:“咋多?”任岩嘿嘿一笑:“欢迎再次来参观,到时细细给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