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空中俯瞰山阳区,活力四射的现代化新都市映入眼帘:在新城区,4栋高118米的嘉隆国际中心这一“新地标”分外注目;丹尼斯生活广场、大商千盛生活广场、欧凯龙家具广场、奥斯卡国际影城、摩登市商业步行街等,与纷纷进驻的中信、光大、农发、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正在崛起的焦南商圈;在老城区,远大·南北苑、远大·未来城、华融国际、华景国际、1898商业娱乐街和巨型的东方红城市综合体等一大批高档商住项目,似颗颗璀璨珠玉镶嵌其间,提升着生活品位,扮靓着城市形象;在城乡接合部,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热火朝天,修正药业集团焦作产业园、LED高新技术产研示范区建设只争朝夕,由农民变身工人、从平房搬进高楼的事,在山阳区天天都在发生……
“这些成就,是我们立足科学发展、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一心一意谋发展得来的成果。”山阳区委书记牛炎平一语中的。
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一年来,该区紧紧抓住城市化建设的龙头,积极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全区城市化率达95%。
面对中原经济区崛起、全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南移东扩的战略实施,乘势而上是该区区委、区政府一班人果敢的选择,经过几年的努力,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使得焦南新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吸引愈来愈多的市民到此安家,也吸引众多商家抢滩入驻。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该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吸引广发银行、重庆家富富侨等知名品牌相继落户,使焦南新区逐步成长为全市的金融商贸中心。与此同时,该区积极盘活老城区闲置资产、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使老城区旧貌换新颜。目前,该区已开工建设的东方红国际广场项目整合周边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东方宾馆、图书文博科技广场、碧海云天大酒店,形成了东方红商贸文化中心;利用焦作矿山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闲置厂区引来的投资1.2亿元的丽景新天地项目与总投资25亿元、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的上海宝龙城市广场项目连为一体,南连奥斯卡假日酒店、万方金莎大酒店,北接山阳建国饭店、新亚细亚大酒店和博大世纪华庭、华景国际超高层商住项目以及甲壳虫KTV量贩,一个集景观商业步行街、五星级大酒店、五星级电影城和高档住宅、休闲娱乐功能于一隅的巨型航母已扬帆起航。
新型农村城镇化提速
对于城乡接合部,该区注重在城市扩张的机遇中因地制宜,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加快经济转变、村居改造加快环境提升、社区培育加快体制创新”的城市化发展新思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该区“十二五”宏伟规划中,“一区二园二带三圈四中心”是关乎全区发展、颇具分量的“大手笔”。其中,“一区”即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二园”即修正中原(焦作)产业园和LED高新技术产研示范园,分别位于中星、新城两个涉农街道。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6.59平方公里,涵盖了6个行政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修正中原(焦作)产业园占地1000亩,位于新城街道苏蔺村,4年内将投资20亿元,重点发展药品生产、现代医药物流等项目,到“十二五”末,预计实现收入100亿元。眼下,集聚区、LED产研园区内“整村搬迁、合村并点”工作正加速推进。未来3~5年,该区按照城市住宅小区标准,将建成多个人口相对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生活方便和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两大园区的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农民住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从田间地头走进厂房车间,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投资5亿元的巡返大庄园旅游景观项目、投资6500万元的山阳古城项目、药王庙古建筑群和南水北调休闲观光带正以崭新的旅游城市形象显山露水;墙南、定和、通园等安置小区建设工程和投资1.6亿元的东城花园经济适用房项目,正改善人们的安居生活……按照“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的原则,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既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更对集聚区及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个现代化中心城区正在迅速崛起。
城乡一体共筑和谐
该区推行城乡一体化正水到渠成。作为四城区唯一一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群众养老也能领工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上学“不花钱”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老百姓看病可以报销了;低收入困难群众住得上新房,农村“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爱心一日捐”、“圆梦工程”、“银企携手,爱心结对”等社会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工程环环相扣…… 百姓的幸福指数在逐渐提升。
在南水北调工程征迁过程中,该区组织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看问题、做工作,从享受廉租房待遇、培训就业等方面为征迁群众量身订做了20余项优惠政策,健全了县级领导包村、区直部门和街道包户、村组干部联系到人的三级责任体系及征迁群众联系回访制度,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6家企事业单位、801户居民和222家工商户的征迁安置任务。整个征迁安置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没有引发一起上访事件,实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征迁”的目标。“只有真正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牛炎平的话掷地有声。
郭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