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王水涛
“这样的廉租房不仅户型好,采光也好,哪间屋子都亮堂!”
“这里的廉租房不但有煤气,还有暖气,能跟商品房的住户共同享用广场、绿地。”
“快点摇号吧,我巴不得明天就住进来!”
……
兴奋、惊讶、期盼,由我市低保户代表组成的“市民观察团”来到一处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地,他们在参观之余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与期待。
他们好让俺羡慕
年终岁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保障性住房开工率及建设情况备受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广大群众关注。近期,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就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门提出了“八查八看”的要求。本报为满足广大低收入人群希望了解安居工程建设情况的愿望,特邀请低保对象组成“市民观察团”,于12月27日走进我市已经入住的廉租住房小区和正在建设中的安居工程工地,实地观摩了多处保障性住房建设场景。
走进位于山阳区金水路的民馨苑小区,市民代表们不敢相信这一栋栋规划整齐的楼房就是廉租住房。橘红色的外墙,整洁的水泥路面,花草树木围绕在房前屋后,休闲健身广场宽阔平整,多种健身器材星罗棋布,小区内还设有残疾人轮椅专用通道,市民代表对这里的环境和设施啧啧称赞。
民馨苑小区是已经启用的规模较大的廉租住房小区。该小区占地38.7亩,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拥有楼房11栋,安置低保无房和住房紧缺居民531户。据介绍,这个小区是2008年国家实施廉租住房建设以来,我市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建设的第一批廉租住房项目。小区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2009年12月建成,2010年年初启用。小区绿化率达到35%,并且配备有室外照明、监控、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
市民代表提出到住户家里看看户型结构。就近来到3号楼2单元一楼的一户家里,女主人周庆华热情相迎。房屋建筑面积大约5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南北卧室都有窗户,通风采光很好。做饭使用管道煤气,卫生间装配着坐便器。
周庆华了解到“市民观察团”的成员也大都是低保户,显得格外亲近。她介绍,丈夫因脑出血半身瘫痪,导致家里生活困难,成了低保户,一家三口挤在一间14平方米的房子里。“2010年元旦那天,俺家搬到了这个新房,感觉生活一下子变了样。”周庆华高兴地说,“新房不但面积大了、设施全了,房租每平方米才一块钱,还是按实用面积收,俺家每个月才缴38块钱的房租。”
“你们家真幸运呀,丈夫有病,偏巧能分到一楼。”一位市民代表对周庆华说。“俺家没有参加摇号,房管部门考虑到俺丈夫身体残疾的实际情况,特意把俺家安排在了一楼。”
“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生活,只要家庭成员中有7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残疾超过4级的人,都会优先安排住一楼。”焦东房管所物业科负责人程永华向市民代表介绍了廉租住房的相关分配办法。
市房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李刚星对市民代表说:“只要是户主户口在我市城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12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不超过600元的低保家庭,都能申请廉租住房。”
参观了环境优美、 配套设施齐全以及户型设计合理的民馨苑小区,身为低保户的市民代表们非常羡慕:真眼气这里的住户,真盼着自己也能够早点住进这样的房子。
期待幸福来敲门
既要有效解决低保对象住房困难问题,又不能形成低收入人群过于集中的状况,为此市政府作出规定:所有新建居民小区都要配建廉租住房,廉租住房面积不得低于建筑总面积的5%。
位于解放区新园西路的璟都苑住宅小区,20多栋楼房拔地而起,其中4栋廉租住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这4栋廉租楼房是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的方式配套而建的,建筑面积达1.16万平方米,共232套住房。”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虽然室内还未粉刷,市民代表们还是急不可待地走了进去,希望对可能入住的房子先睹为快。“这房子可真亮堂。”“设计也合理。”“这间卧室有十几平方米,正合适。”市民代表们拿脚度量着室内的长度,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难掩兴奋之情。
他们还了解到,这4栋廉租住房不但通煤气,还有地热式暖气,有线电视和网线接入房内;室外道路硬化、排水、绿化、亮化、通信、消防、安保等所属配套工程标准与整个小区一样,廉租住房居民可以和小区商品房住户共同享用健身器材、塑胶篮球场等公共设施。
“这个小区交通便利,不远处就是月季公园,周边环境也好,我要是能住进这里,真是幸福死了!”市民代表、低保户毋亿明说。今年49岁的毋亿明,一家三代5口人目前仍住在一套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房子里,建筑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他自己睡在过道里已有7个年头。
“你没看这房子已经封顶、正在安装门窗?春节前,这批房子就会摇号分配,没准你就能摇上。即使这批住不进,下边还会有很多廉租房呢,你就等着幸福来敲门吧!”市房产管理中心随行人员说。
政府为俺办实事
走进位于市工业路东段的东城花园,市民代表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经济适用房小区。 这里的户型面积在50平方米至80平方米之间,并且配备有天然气、暖气等基本设施,小区内还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车库、健身场地等基础设施。
在中站区影视路南侧,一大片公共租赁住房拔地而起。这个项目建筑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拥有5栋368套公共租赁住房和2栋200多间的宿舍楼,目前主体工程都已完工。“市民观察团”参观时,一些有意在此租房的低收入家庭已来到楼群间观摩他们的“新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人人有居皆欢颜。
“市民观察团”在参观中了解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民心工程来抓,郑重承诺让全市老百姓都有房子住,不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截至2011年11月,我市已开工的安居项目达到31项215栋,共计16108套。其中,廉租房项目5个,1488套;公共租赁住房6个,3711套;经济适用房项目8个,1904套;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12个,9005套。
住有所居,是每一个无房或缺房低保家庭的梦想。而今,对于焦作市民来说,这个梦想将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
“市民观察团”成员、低保户庞小驴,已经入住民馨苑小区。他对其他市民代表说:“我住进这样的房子,就像做了一场梦,好多天里,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是太感谢政府了!要不是政府建起廉租房,像我这样的低保户恐怕一辈子也住不上这样好的房子。”
“市民观察团”成员、低保户李新玲,丈夫因病去世,自己没有工作,至今和婆婆、女儿三人挤在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里。此次参观了我市的安居工程后,她心情开朗了、眉头舒展了:“政府在下这么大的工夫为我们办实事,我家住上新房有盼头了。”
“市民观察团”成员、低保户孙拥军,靠打零工养活一家,至今4口人住在净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的阴暗潮湿的房子里,一年四季照不到阳光。他母亲身体多病,他去年患上了脑梗塞,家里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这次看到了这么多正在建设的廉租房,他说自己的心里就像照进了阳光。
“市民观察团”成员走进尚未完工的廉租住房内,对照图纸看户型结构。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