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宝宝”安全系数难保证 4小时烫熟一个鸡蛋
寒风凛冽的街头,女生们身穿短裙配丝袜,楚楚动人。看到如此清凉的装扮作为路人的你是不是会暗自倒吸一口冷气:她们不冷么?这种从日本流传开来的“冬季丝袜党”自然有办法,一片暖宝宝就能维持5小时左右的温暖。不管是贴在衣服上还是鞋垫里,不管是在寒冷的户外还是阴冷的室内,暖宝宝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不过,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被暖宝宝烫伤!衣服还粘在伤口上”,网友“死vov婴”也在微博上写道:我的小腿儿被烫伤了.....元凶竟是我的暖宝宝。昨日,本报好奇实验室记者用暖宝宝包裹鸡蛋,4个小时内竟将鸡蛋烫熟了。本报记者刘颖 夏雨 长沙报道
实验时间:12月27日14:50到19:00,室内温度25℃左右。
实验器材:暖宝宝3片,生鸡蛋一个,塑胶袖套一只,红外线温度探测器一个。
实验:暖宝宝贴在塑胶袖套上,最高温度也达到40多度
实验过程:
1.16:00撕开一个暖宝宝把一只塑胶袖套包住。
2.用红外线探测器不定时测量塑胶袖套的温度,记录如下:
16:00 26.7℃
16:45 41.6℃
17:45 34.8℃
18:45 34.4℃
实验结果:在贴上袖套1小时候基本达到温度最高点,袖套没有太大变化,但最高温度也达到了41.6℃。
实验:暖宝宝把生鸡蛋烫到全熟
实验过程:
1.撕开2个暖宝宝,用有粘贴胶的一面包裹住鸡蛋,2个暖宝宝把鸡蛋整个裹住,外面再包上一件毛线披风保持温度。
2.用红外线探测器不定时测量鸡蛋的温度,并记录如下:
14:50 室温状态(25℃左右)
15:00 33.4℃
16:00 58.7℃
16:45 69.1℃
17:30 69.6℃
19:00 76.4℃
实验结果:从19:00开始,鸡蛋温度开始下降,此时剥开鸡蛋,蛋白已经完全凝固,切开后发现蛋黄也已经全熟。
发热原理
铁粉在空气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
据黑龙江《生活报》报道,曾经代理暖宝宝等商品的孙女士介绍,产品的包装近似真空,里面的各种元素本来是没什么相互作用的,但消费者在使用时,一旦揭开那张带有黏胶的贴纸,空气就会透过暖身贴上本来被密闭的气孔进入到暖身贴之内,铁粉以及其他的原料在空气的作用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热量,“反应完了,热量也没了。”
但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的于建强教授说,这种贴片式“暖宝宝”的发热原理其实与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有很多共同点,只不过没有像电池那样的正负极而已。他表示,普通的原电池也会发热,具体发热量的大小需要参照电池内部电流的大小与电阻的数值才能计算出来。而像暖宝宝,根本分不出正负极,具体能产生多少热量,达到怎样的温度,能否控制那么精确,的确是个问题。
医生提醒
长时间接触低热物体也会引发烫伤
长沙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田立红主任表示,人的正常体温是37℃,平常皮肤的表面温度为35℃,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容易引发低温烫伤。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油、开水引起的烫伤,表面看起来烫伤面积可能不大,但由于接触时间较长,其创面往往比较深,很多低温烫伤的患者都能达到III度烫伤。
虽然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皮肤可耐受的温度不同,不过一般情况下40摄氏度以内为较为适宜的温度。但即便是这个温度,过长时间接触也可能造成皮肤诸如红斑一类的伤害。使用取暖设备时,首先应该对其温度范围有所了解,并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皮肤不应该长时间接触高于自己体温的低热物体。
对于暖宝宝的使用,医生建议,糖尿病和血液循环障碍者、皮肤热敏感性低者以及老年人都不适合长时间使用此类产品,这类人往往神经末梢比较迟钝,皮肤对温度不敏感,也不容易察觉疼痛。孕妇最好也不要用暖宝宝,尤其不要贴在子宫位置,这样做有可能导致子宫收缩,影响胎位。
市场调查
市面上的暖宝宝大多无合格证
昨日,记者在下河街批发市场看到许多店内销售暖宝宝,摊主介绍“安全没有问题”。但记者打开数个包装盒,发现都只有使用说明,无合格证。在另一家店铺里,枕头状、花朵状等各类电暖宝摆放在显眼位置,店员介绍:“只需要插电5到8分钟,能保温5个小时,使用方便,价格也很便宜,从十几元到三十几元的都有。”记者注意到,这些“电暖宝”没有任何包装,而且外表面除了卡通花纹和电源插孔外,亦无任何产品标志,合格证也没有,更不用说有"3C"质量认证标志了。
质监建议
到正规商场购买合格产品
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暖宝宝属非强制认证产品,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安全认证标准,多是企业自定标准,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都要留心。
面对市场上质量参差不齐的暖宝宝,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质检专家提醒,真正好的“暖宝宝”应该是发热料均匀平铺,外边做工圆润,尺寸大小不差,重量适中。该人士提醒,购买暖宝宝注意检查产品名称、厂家名称、厂家地址,查看产品接缝处的黏合情况、电源插座是否有安全保护装置、充电线路有无认证标志。“建议消费者到正规商场购买合格证和检测报告齐全的品牌产品。”如果对产品有所怀疑,可以拨打举报电话12315。
买紧急避孕药实名制 被质疑泄露隐私
记者王世宇 实习生 闫鹏飞 “福州实施避孕药销售实名制”经媒体披露后,引发大众关注,有网友质疑这一规定可能泄露公民隐私。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称,作出这一规定是为贯彻国家六个部门联合下发的《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记者查询发现,在贯彻这一方案时,除福州外,福建省三明市也作出相同规定,记者查询的其他省市中,并没发现有要求实名的规定。
福州称为贯彻国家计生委精神
前日开始,有关“福州购买紧急避孕药须实名”的消息开始在微博上流传,来源是福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福州日报》发布的消息,称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药品零售企业,“禁止购进、销售终止妊娠药品”,“为规范避孕药销售,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紧急避孕药时要检查登记购药者的身份证,建立真实完整的紧急避孕药品购销记录”。
昨日,记者就相关问题咨询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该局办公室主任刘晓林在接到电话后挂断了电话,再次接通后对记者表示不方便回答。
按照此前福州市药监局市场处对《东南快报》的说法,卖紧急避孕药,“药店必须登记顾客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同时也要记下药品销售品种和数量”。做出实名认证规定,是为了贯彻国家的要求,也是担心有人滥用紧急避孕药药品。
在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一则通知称,《关于印发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人口宣教〔2011〕69号)是国家计生委等6部门联合下发,其提出的包括“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紧急避孕药时要检查登记购药者的身份证”在内的要求都是为了贯彻上述文件的精神。
据记者了解,“两非”指“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
三明市买紧急避孕药也实名
记者查询发现,福建三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贯彻这一方针时,也规定了“实名”。其官网上一则通知称,“零售企业和未获准开展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禁止购进、销售、使用终止妊娠药品。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紧急避孕药时要检查登记购药者的身份证,建立真实完整的紧急避孕药品购销记录。”
记者发现,在《福建省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未对购买紧急避孕药作出规定。
在全国其他地区贯彻这一“通知”时,包括河南、安徽的一些地市以及福建龙岩等地,只是对中止妊娠药物做出详细规定,而对紧急避孕药并没有相应规定。
保护隐私靠药店自律
有网友曾质疑购买紧急避孕药登记个人信息,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对此福州药监局的工作人员在接受《东南快报》采访时称,这些个人信息是为了“监管需要”,一般情况不会外泄,药监局也会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但该工作人员同时也承认,“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处罚措施,更主要的还是靠药店工作人员的自律。”
三男子冒充军人组织“军训” 诈骗十余万元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讯(特约记者王成军 记者刘有中)身着假军服,佩戴假军衔、假臂章,一诈骗团伙连续两年冒充兰州军区预备役军官,骗取甘肃多所学校的信任后组织学生军训,非法获利十余万元。12月19日,七里河警方经过调查追捕,成功打掉这一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团伙。
12月27日,记者从七里河公安分局了解到,12月19日,该局刑侦五中队获悉,华林路某学校有人冒充军人组织军训,骗取钱财。接报后,刑侦五中队立即安排民警前往学校调查核实。在调查中,办案民警发现3名身着制式军服、并自称“兰州军区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军官的男子正在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在民警盘问时,3名男子神色慌张,办案民警更为怀疑,将3人带到刑侦五中队进行详细讯问。
据了解,2010年8月和2011年6月,犯罪嫌疑人何某连续两次与他人非法购买制式军服、军衔、臂章等军用服饰,冒充“兰州军区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军官,以军人身份连续骗取甘肃省两所学校的信任,并组织两所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军训,从中非法获利4.5万余元。
2011年11月至12月间,何某再次与犯罪嫌疑人李某、祁某等人非法购买制式军服、军衔、臂章等军用服饰,经过打扮后,何某冒充“兰州军区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副营长,祁某冒充“兰州军区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连长,李某冒充“兰州军区预备役军官训练基地”主任,以军人身份骗取甘肃省一学校的信任,并对该学校250名学生组织军训4次,非法获利10620元。
经审讯,该团伙自2009年至今非法购买制式军服、军衔、臂章等军用服饰,穿戴后冒充“兰州军区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军官,以军人身份先后骗取甘肃省某学校、城关区某中学、安宁区某职工大学、兰州市某中学等多所学校的信任,为上述学校的学生、学员及各种职工培训班组织军训,从中非法获利十余万元。目前,犯罪嫌疑人何某、李某、祁某3人已被七里河公安分局依法刑拘,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女子网上发帖卖车 看车时遭“买家”抢劫
因不清楚二手汽车市场行情,希望利用网络发帖想要卖掉自己的二手车,与买家相约见面后却遭遇对方抢劫……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机动警务支队在龙泉驿区公安分局和双流县公安分局的配合下成功打掉一个以购买二手车辆为陷阱,进而对受害人进行抢劫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共4人。
网上发帖欲卖车
与买家见面竟遭抢劫
10月17日,警方接到一杨姓女子报案称自己在与网友见面进行二手车交易时遭遇了对方抢劫。杨女士来蓉经商多年,由于近来效益较好,她想要卖掉自己以前的小轿车,重新购买一辆越野车。由于不太清楚二手汽车市场行情,而且也不认识做类似生意的人,怕自己卖车时吃亏的杨女士选择了在网上发帖卖车。10月中旬,有人打来电话声称要购买杨女士的二手车,双方约定10月17日在成雅高速公路新津出口附近见面。10月17日,当杨女士驾车来到约定地点后,还没来得及开口介绍自己的车,对方车上突然冲出几名男子将还没反应过来的杨女士捆绑并关在他们开来的车的后备箱内,随后几人将杨女士丢在绕城高速路路边后驾车扬长而去。
11月中旬,警方又接到一起报案,受害者刘女士同样是通过网络卖车,在按照约定来到龙泉驿区进行交易时被“买家”用同样方式抢走汽车。
犯罪嫌疑人交代
利用见面交易实施抢劫
接到报案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在对两起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后,决定将其并案侦查。在机动警务支队二大队的牵头下,双流县公安分局航空港派出所、龙泉驿区公安分局柏合镇派出所按照分工迅速开展侦查工作。通过大量走访和摸排调查,12月上旬,民警在双流县某出租房将犯罪嫌疑人罗某、赵某抓获,事隔不到五天,机动警务支队二大队和柏合镇派出所民警又在绵阳将本案的另外两名犯罪嫌疑人赵某和邓某抓获。在警方的大量证据面前,4名嫌疑人交代了参与抢劫的犯罪事实。
经审讯,为首的犯罪嫌疑人罗某交代,他们在网上寻找发帖想要进行二手车交易的网友,在锁定目标后按照对方所留电话进行联系,在对方驾车来到约定地点后将对方进行捆绑并抢走汽车。目前杨女士被抢走的汽车被罗某销售并获得赃款十余万元,而刘女士的车由于手续问题没有交易成功。罗某还交代,因刘女士的车没有交易成功,怀恨在心的他还曾对刘女士进行过电话威胁和勒索。据了解,目前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根据此案中嫌疑人抢劫的手法,办案民警在此提醒想要进行二手车交易的车主,最好能到正规的二手汽车交易市场或者委托中介进行交易。对网络交易这一方式应保持谨慎,如与买家见面进行现场交易时,最好有朋友陪同或者提前知晓对方的身份,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李淦 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