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天的焦作,“城市符号”多元了,发展内涵丰富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综合实力增强了。这座城市处处散发着转型的气息。然而,对于焦作这个由矿区演变而来的城市来说,如今城里人多了、城区面积大了,但还处处残留着煤城的痕迹,缺少文化品位、缺少花草树木、缺少现代元素,公共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面对这样的城建局面,如何打造现代宜居焦作?本报自今日起,开设《活力城市 幸福焦作 焦作城建该咋办》专栏,旨在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关注城建,共同为焦作城建出谋划策,为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共同努力。
城市是什么?
法国一位地理学家说,城市既是一种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一个城市要在全国乃至世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景观、气氛、特征、灵魂是至关重要的名牌和名片。
毋庸置疑,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而城市名牌和名片的打造,越来越依赖于城市管理的优化升级。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焦作城管队伍,近20年来,历经了两次大的城管体制改革后,已然形成了目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为适应城市经济与建设的新要求,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尽快解决职能转变带来的新的管理课题,我市城市管理部门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打造“科技城管、法制城管、人文城管、和谐城管”,在长效机制建立、精细化管理、为民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制约了城市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亟须以新的思路,探索实施新的城市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城市管理跃上一个新水平。
近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方位、多角度重新审视这座由矿区演变而来的城市,距离“新型城市、幸福焦作”这一目标还有多大差距,探讨、寻求一条提升城市管理之路。
市容秩序
现场直击:12月27日10时30分,记者跟随市城管监察支队的队员来到市东方红广场东巷,只见路边很多小饭店搭起了塑料棚,路西侧的路面也被一些临时搭建的棚子占据,店老板正在忙着准备食材,路边随处可见的油渍,显示着夜间营业的热闹。
附近一名居民告诉记者,他们吃够了这些店外经营和有烟烧烤的苦头。特别是夏季,夜晚的排档烧烤摊点烟雾弥漫,呛人的油烟味令周边居民难以忍受,尤其是那些喜欢开窗睡觉的居民,对此怨声载道,举报不断。
在田源市场附近的万方桥下,20多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停放在车道上,占去了一半空间。“这里作为交通要道,现在却成了前来田源市场买菜市民的临时停车场。”市城管监察支队三大队副队长薛永军告诉记者。每天清早这里都被摊贩和车辆堵得十分严重,他和队员们每天7时30分就会来到万方桥下,劝导市民把道路让开。
记者看到,从万方桥下通往田源市场的台阶上,一个菜筐、一块毡布就是一个摊位,来自博爱县柏山镇下期城村的李法志每天要骑车1个多小时来市里卖姜。咋不进菜市场?“要收5块钱的进场费,实在顾不住。”面对疑问,李法志如实回答。
记者在城管部门提供的一份调查资料上看到,我市违章经营摊贩主要有五大类,下岗职工占30%,城中村失地农民占30%,近郊农民占20%,老弱病残人员占10%,进城务工的特殊群体占10%。面对困难群体的“游击战”,城管队员执法难度很大,往往只能进行反复劝解,疲于应付,遇到多次劝解不成要没收工具的,极易引发抗法冲突,受到市民群众的误解和谴责。
城管之声: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是我市城市管理部门近年来的主要工作举措。但“三种经营”、私搭乱建、乱停乱放、车辆抛洒、犬类治理、油烟烧烤、噪声污染等城市管理问题为何居高不下、屡治屡乱?在分析其表面现象的同时,城管人员也研究了其深层次的原因。
“三种经营”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尽管有碍市容环境,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毕竟迎合了部分市民的消费心理,符合部分市民的消费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不足的缺陷,使城市居民就近购物的需求得以满足。所以,“三种经营”的治理也必将随着市民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消费习惯的不断改变,而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专业市场缺乏,导致无场可进。目前,我市现有市场根本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市场建设、管理标准太低无顾客光顾,或收费太高小贩无法接受。对“三种经营”治理,各级城管部门虽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蹲点也好,突击治理也罢,摊贩长期与执法队员周旋,打起了“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游击战,结果是收效甚微,难以取缔。
有场不进,影响市场建设进程。近年来,一些投资商已经把目光投向市场建设,但定期缴纳各项费用、害怕无人进场经营等种种顾虑,迟迟没有动作。无法可依,缺乏执法依据。目前,全国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执法的独立的法律文件产生,我市在执法中依据《河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我市颁布的相关条例规章,在实际执法管理中力度不强。
相互扯皮,重复执法。城市管理许多工作涉及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其他部门,由此产生职责交叉、相互扯皮等现象,使城管陷入“单兵作战”、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
体制不顺,政令不通。目前,市区两级城管执法部门是业务指导关系,很难对区城管执法部门进行有效督察。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编制得不到及时补充等问题的存在,给“以罚代管、以罚养管”现象滋生提供了“温床”,产生了不正常的利益驱动,经常出现以收代管、只罚不管等现象。
城市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完善。如乱停乱放问题。近年来,我市城区街道的机动车流量迅速增加,而交通安全配套设施不完善,城区固定的停车场少,致使车辆无序停放。
此外,我市城管工作开展还存在着困难群体多、法制意识差,拉帮结派、暴力抗法,无公安保障、缺乏安全感等问题。在具体执法过程中,队员被殴打、被围攻的情况经常发生。受伤队员不仅忍受着伤痛,还承受着巨额的经济负担,队伍士气严重受阻,执法工作举步维艰。
记者的话:通过走访发现,“重建轻管”问题在我市依然十分突出,同实行“建管并重、建中有管”的初衷发生了冲突。如许多居民区附近没有集贸市场,给马路市场和流动摊点违章经营提供了商机。
环境卫生
记者直击:如果说文化是灵魂,那么,环境卫生则是一座城市体面与否的外衣。游客有可能感悟不透城市灵魂的实质,但他们对城市的环境卫生则会一目了然。毫不夸张地说,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的头等大事。
12月27日,记者随市城管局环卫科相关同志一行,对我市环境卫生情况进行走访,发现总体整洁中仍有不少问题有待完善。
记者在新园路与普济路交叉口的一座星级公厕看到,卫生间门板上挂物钩普遍已遭损坏,个别反锁扣使用起来费劲,而残疾人专用座便间的门已经上锁。“由于残疾人专用间设施年久失修,不得已才锁上了门。” 公厕管理人员无奈地说。这类问题在走访市旅游汽车站对面和焦东路与建设路交叉口的两所公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显然,这是目前我市公厕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些公厕大多数都是在2003年以前修建的。10年了,当时的高标准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外墙粉刷到内部设施都需要更新换代了。”环卫科科长李建国介绍道。
“你看,这些被踢歪的果皮箱多可惜,非常影响市容。”市城管局副局长李文闯指着沿途被损坏的果皮箱说。据介绍,我市果皮箱损坏多是人为所致。除了孩子们调皮玩耍外,成年人故意砸损外壳、偷走内胆是常有的事。“今天修、明天坏”的状况使环卫部门应接不暇。
车辆抛撒一直是困绕山阳路的顽疾,石子、水泥、建筑垃圾满地皆是。车辆超载、运输封闭性差、小型农用车横行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阴雨天气这条路就更脏了。”面对“窘途”,附近居民抱怨说。
城管之声:我市城区日产生活垃圾是通过社区清扫、收集运往垃圾中转站,再由各区环卫处负责运往位于修武周流的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目前,我市环卫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市区垃圾收集、清运工作,但是个别地区垃圾中转站、环卫公厕分布不均匀,达不到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每平方公里建设1座垃圾中转站和不少于3座公厕,每15平方公里设置1座环卫清扫所、3座道班房的设置标准要求。
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有垃圾自卸车、压缩车、甩臂车、吸粪车、扫路车、高压冲水车、洒水车、除雪车、装载车、挖掘机等各种环卫车辆150辆,大部分车辆老化、缺乏维修,急需再购置46辆大吨位密闭式垃圾运输车。另外,我市现有垃圾中转站75座、地埋式垃圾站74座、公共厕所300余座,其中市、区两级环卫管理的公厕200座,环卫管理公厕中星级旅游公厕占一半,约100座。环卫道班房16座,1座大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粪便无害化处理场,3座垃圾中转场,4000个果皮箱。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增加,我市环卫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将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我市需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同步增加环卫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
李建国告诉记者,除了环卫设施受损严重、配套设施更换不及时外,乱倒垃圾和车辆抛撒是当前环境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垃圾运输车辆和收集车辆长时间没有进行更新,现有的车辆普遍存在着封闭性差、在运输途中容易出现抛撒滴漏现象。还有一个与抛撒现象一样影响市容的是车辆带泥上路,尤其阴雨天气,对市容环境卫生影响较大。
记者的话:一滴水可以见阳光。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可以折射出社会和谐的程度,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市民的人文关怀和尊重,是我们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底线。这就意味着在环境卫生方面,不仅需要人民群众的自觉配合和积极参与,更大程度上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
户外广告
记者直击:如果说市容市貌是我们居住城市的一张面孔,那么诸多的户外广告就是这座城市的眼睛,透过大街小巷的户外广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品质和发展的脉搏。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市的户外广告如雨后春笋,逐年快速增长。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我市户外广告的设置存在着不少问题。
12月27日9时,记者跟随市城管局工作人员来到市区多处位置,就我市城区户外广告在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走访。在解放路和塔南路上,悬于路上方本来用于指路的交通标志指路牌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本末倒置,偌大的一个指路牌,被一个个广告占去。从解放路和塔南路一路走过,几个酒店的广告牌就有五六个,一个长方形的指路牌上,路况信息只占了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剩余的都是广告。
“交通标志、交通安全设施上是不允许设置广告牌的,你看现在塔南路上好几个广告牌,既影响交通标志设置,又影响美观。”同行的市城管局户外广告管理科科长秦胜利告诉记者。
在万方立交桥周边,附近的万方小区的家属楼距离立交桥比较近,桥上过往的司机路过都能看到,距离立交桥最近的一栋楼墙面悬挂着一幅巨型户外广告,甚是扎眼。“这些都是属于非法设置的户外广告,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
随后,我们一行又在城区次干道进行了走访,所看到的景象更是不尽如人意,广告牌杂乱无序,门店招牌大小不一,小标牌、小灯箱随处可见。
城管之声:目前,市城管局负责13条市管道路以及人民广场、东方红广场、火车站广场、汽车站广场等区域的户外广告审批管理,其他次干道属各城区城管部门审批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市管道路范围内现有户外广告3832块,其中非法设置约2766块,占户外广告设置总数的72%,合法设置1066块,仅占户外广告设置总数的28%。今年1月份,省住建厅专家组对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时指出“广告设置不规范,档次低”,这与我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和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要求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以“保留一批、拆除一批、改造一批”为原则,依法拆除主要干道及两侧违章设置的户外广告210余块;今年年初多次协调有关单位、企业在东方红广场、人民路、解放路等繁华地段设置宣传城市、宣传创建、宣传节日的景观雕塑、夜景照明灯饰,努力为重要节日、庆祝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宣传氛围;为扭转户外广告设置无序、过多过滥的被动局面,按照“科学规划、总量控制、协调统一、建设精品”的原则,在前期起草完成了《焦作市城区户外广告规划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多次调研、反复讨论、几易其稿,向市政府上报了《焦作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为更加科学、规范管理户外广告奠定了基础。
然而,尽管市城管局在户外广告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努力,但收效甚微,问题依然突出。究其原因,未编制户外广告专项规划、设置审批不科学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我市户外广告一直没有专项规划,缺乏审批设置的准绳,基本形成户外广告设置审批由广告公司等设置者申请,管理部门酌情审批这一不够科学规范的现状。广告公司受利益驱动,见缝插针,无论是商业区、居民区,还是政府所在地区域,户外广告无处不在,严重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影响了城市建设发展。
缺乏严格的统一审批,户外广告过多过滥。目前,我市现有的许多户外广告大部分是未经统一审批自行建设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户外广告审批管理秩序。同时,随意设置的户外广告严重影响了城市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对市容环境、城市交通、公共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降低了城市品位。
缺乏有效的准入管理手段,城市公共资源被无偿占用。目前,我市绝大部分公共资源都未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拍卖,难以发挥对户外广告准入门槛的调节管理作用,造成大量户外广告资源被无偿占用、政府非税收入减少,低档广告、非法广告不断增多。
记者的话: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管理好户外广告、组织开展全市户外广告专项规划、完善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审批管理机制等有待提上工作日程。
市政设施
记者直击:记者在太行路与新华街交叉口东北角看到,由于城市道路扩修,大量车辆从人行道上通过,导致地下水管压坏,加上化粪池堵塞,一股一股的废水从地底下冒出,污水漫流现象令人不堪入目。然而,该地表原本属于三中家属院管辖范围,因为扩路,该地表跃身成了人行道。污水漫流现象究竟如何处理,还需住建部门和社区共同努力。
位于太行路与华宝路交叉口西南角非机动车道有一根根部完全断裂的电线杆,近来让市政设施管理所非常头疼。记者了解到,从11月21日焦作晚报对此事进行报道后,市政设施管理所就开始联系相关单位,但各家单位到现场查看后,都表示不是他们单位的线杆。断裂线杆究竟何去何从,还需线杆的“亲娘”前来认领。
城管之声:我市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非市政管网老化、堵塞所致的污水漫流现象严重。城管部门多次同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但效果不佳。城管部门建议对沿街居民楼院的化粪池、分支线排水设施以及属楼院或社区的配套设施,以后再出现堵塞、污水漫流等情况,按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由所在区的、办事处、社区负责处理解决。同时,对非市政管网污水漫流,应由市城管部门确认后,统一纳入市政管网维修范围,报住建部门安排维修,所产生的费用按规定程序报市财政审核支付。
道路重复开挖问题严重。建议加强事前建设和规划源头控制,严格挖掘行为,提倡共用管沟建设。
架空线杆有待整治。建议架空杆线归属实行“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对城市现有管线按照贴墙、捆扎、控制高度、清理排直、减少过街线、线路合并走向等方式集中处理。对于无主杆线,由政府出资整治。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今后线杆敷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起来,与道路改造、重要场馆等重大基础设计、建设同步实施。
记者的话:走访市政设施建设,记者不禁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一场大雨足矣。”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由是而言,有时候,文明的差距,GDP不算数,而只差了一条下水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