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有多大?这可从我市产业集聚区的一组数字管窥一斑:2011年1~10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7%,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7.6个百分点。
如果说,数字是枯燥的,那么让我们看一组生动的项目建设图景:
行走在市工业集聚区——这个在荒山坡上崛起的工业城,记者发现,这里一派繁忙景象:只见塔吊高耸,厂房林立,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穿梭其间,身着工装的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安装调试设备……
“随着易生元公司怀药养生文化产业园项目等总投资20.52亿元的16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市工业集聚区已经入驻企业56家。”市国土资源局中站分局局长赵安民说:“这个工业集聚区建在焦作市中站区北部及西部沿山余脉的丘陵、荒坡上。”
据介绍,近5年来,焦作市中站区先后向太行山余脉的荒山、丘陵要土地,通过规划平整,建起方圆24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崛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工业城,不仅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还增加耕地面积1000余亩。
为实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做好耕地保护,我市聘请专家对北部、西部沿山余脉的丘陵、荒坡进行调研、勘察后决定,分步实施发展工业项目建设。5年来,我市共完成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3亿多元,修建道路10条,总长20公里,平整出土地5000多亩。淼雨饮品公司、易生元公司、爱尔福克等企业已建成投产。其中,焦煤集团20万吨离子膜、多晶硅等项目都充分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建成厂房,并且当年投产,当年创效益,创造了中国多晶硅企业建设的“高速度”。
同样繁忙的场景在我市其他产业集聚区也随处可见。产业集聚区,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要素的聚集点、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城市建设的闪光点,正在怀川大地茁壮成长。据悉,2011年1~10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为688个,居全省第四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的30.9%。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154个,占全市计划总投资超亿元项目的67.8%。
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一结合,立即催生出巨大的经济发展张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内涵,这不仅提高了产业发展速度,还降低了产业发展成本。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文件,召开了高规格的推进产业集聚区暨焦作新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启动了各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现有的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焦作经济开发区)、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山阳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博爱县产业集聚区、修武县产业集聚区和温县产业集聚区等8个产业集聚区列入全省175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名单,加上市工业集聚区,共规划了9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135.44平方公里。
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区的吸纳能力,形成要素集聚效应,2011年1~10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2亿元,居全省第六位。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72亿元,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92.2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69.5亿元。分产业集聚区看,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73.2亿元、72.3亿元,居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第五位和第六位。
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意在引“凤”入林。毋庸置疑,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项目这个凝聚生产要素载体的大平台。“到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要超过170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到2020年,把焦作新区建设成为焦作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现代复合型新区和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这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我市产业集聚区和焦作新区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加快投融资平台和其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市工业集聚区依托市投资集团开展投融资业务,其他8个产业集聚区均已注册相应的投融资平台,总注册资金达10.9亿元。此外,武陟县产业集聚区投资3100万元正在建设河南纸产品交易中心、投资821万元建设河南省速冻食品质量检测站,博爱县产业集聚区投资300万元建设河南省钢制机动车零部件检测站,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投资980万元建设中小企业创业综合服务中心,温县产业集聚区投资300万元建设车辆检测中心。这一系列举措,将使产业集聚区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尽管经济先行地区卓有成效的实践早已表明,项目建设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产业集聚区内的项目建设绝不是落后生产产能的原样搬迁,而应该结合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平台、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平台。
产业集聚,集聚的是产业,目的在于发展。在温县采访产业聚集区建设,所到之处,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符合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的新项目、新工程,正在温县这片热土上全速推进,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截至目前,温县产业集聚区内共入驻企业121家,其中投产企业68家(规模以上企业33家),安排就业岗位1.1万个。截至2011年10月底,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8.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实现税收2.52亿元。
总规划面积11.07平方公里的博爱县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首批产业集聚区之一,不仅实现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统一,而且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积极扶持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并依托重点产业的规划与聚合,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发挥“乘数效应”,增强集聚区经济的辐射能量,加速推动“园区倍增”。据统计,2011年1~10月份,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7亿元,占集聚区总额的63.2%,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37.5%。
走进好友轮胎半钢子午胎生产车间,只见内衬层生产线、三复合挤出生产线运转正常,一条条半钢子午胎从成型机内鱼贯而出。好友轮胎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0年,好友轮胎总投资19.2亿元的2×500万条半钢子午胎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时,就填补了我省轮胎产业没有半钢子午胎的空白,在我市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据了解,好友轮胎总投资19.2亿元的三期年产12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和500万套半钢轿车子午胎项目目前已建成围墙,正在平整场地、开挖地基。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24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1000万条高性能乘用子午胎和1000万条全钢专用垫带的产能,成为产值超百亿元、利税超10亿元的发展地方经济支柱性企业。
以产业招商为重点、以项目推进为抓手的政策导向,使得长久以来积蓄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力量喷薄而出,令记者感受到了一股争分夺秒、只争朝夕、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2011年1~9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9.76亿元,居全省第四位。现价同比增长40.3%,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0.8%)9.5个百分点。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8.5%;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4.9%。总量分产业集聚区看,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达到250亿元,居全省第九位,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达到234亿元,居全省第十一位;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博爱县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分别达到116亿元、112亿元和104亿元,居全省第三十六位、三十七位和四十位。
25.7%
2011年1~10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7%,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7.6个百分点。
959.76亿元
2011年1~9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9.76亿元,居全省第四位。现价同比增长40.3%,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0.8%)9.5个百分点。
688个
2011年1~10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为688个,居全省第四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的30.9%。
346.2亿元
2011年1~10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2亿元,居全省第六位。
李新战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