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惠钦(男,52岁,淅川县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
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宏大的水利工程。淅川县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征迁安置工作是一项重要任务,渠首及总干渠搬迁居民198户1052人,拆除房屋面积6.9万平方米,征用土地面积1.7万亩,方惠钦采用超前奖励、发放补助、购买保险、协助搬迁、及时慰问等方法做细工作,渠首征迁、总干渠永久用地征迁、临时用地移交均不到一个月,实现了和谐拆迁。2010年方惠钦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授予全国南水北调征迁工作先进工作者,2011年淅川县南水北调征迁工作受到河南省政府通报表彰。在任6年间,他殚精竭虑架桥修路,致力保护绿色家园,确保和谐平安征迁,不遗余力争取项目,被称之“咱农民的贴心人”。
张灿军(男,49岁,洛阳农林科学院院长)
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小麦育种专家,他30年如一日坚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他主持选育的“洛旱6号”在2008年大旱之年创下百亩连片亩产607.6公斤,刷新了我国旱地小麦新纪录;新选育的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3”更是在2011年取得亩产754.8公斤,再创高产纪录。该院形成了系统的“洛阳模式”, 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套旱地小麦育种新方法——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解决了旱地小麦品种抗旱不高产的问题。先后选育小麦新品种23个,推广面积近2亿亩,增产粮食30亿公斤,获得科技成果200余项,通过国家、省、市审定的品种60多种,推广创效100多亿元,在全省地市农科院各项成绩评比中长期稳居前两位,被授予全省“第一个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凌国钧(男,47岁,周口市西华县惠群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他自毕业后,先是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实践种植,等成功后再逐渐向周围的乡亲推广。对于那些家庭困难户,他无偿提供苗种,并负责技术指导。多年来,他免费为当地贫困户提供苗木51300多株。他的林蔬间作套种法,使原先苗木年亩产2500元增加到7000元。多年来,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农民变贫为富,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达35亿元。红花镇也成了“中原苗木基地”和“河南最大的苗木生产和交易集散地”。
梁慧珍(女,43岁, 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大豆品质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
梁慧珍是河南省农科院知名教授、博士导师、大豆转基因技术首席专家,23年来从事科研一线研究工作,主持及参加选育新品种20多个,推动了河南省大豆3次更新换代,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多项,发表各级研究论文70多篇,根据当地民情创新并实施推广“一推四改三统一”,使全市大豆产量从亩产160公斤提高到225公斤以上,累计推广面积6000万亩以上,推动了河南大豆的3次更新换代和水平提升,充分挖掘增产潜力,打破我省大豆万亩连片种植高产纪录。万亩田单产,增幅28.04%;千亩单产,增幅61.96% ,百亩田单产;增幅71.79%,通过示范带动农民增收5000千万元以上。
程相文(男,75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他48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他带领鹤壁市农业科学院获得科技成果奖48项,他培育的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2亿多亩增加经济效益150多亿元。1992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被授予省管优秀专家,1994年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1、2001、2006连续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荣获鹤壁市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被授予鹤壁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荣获“增辉鹤壁十大年度人物”,2008年被评为“鹤壁市十大道德楷模”。2008年被授予“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2009年被农业部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万海成(男,45岁,禹州市万福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创新性地提出农超对接模式,创建了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公司品牌拓展市场,农民精心搞生产,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自身发展及周边农村农户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是农民的儿子,10年来,从经营馒头小商贩做起,由粮油批发店发展成为经营农副产品公司,再发展到目前的融公司、基地、合作社、连锁经营门店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经营实体。他安排下岗职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1500多人,公司从业人员年收入2万元以上,帮助基地3000多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他致富不忘社会,10几年来累计各项捐款超百万,每年还坚持对家乡敬老院185名老人和教师进行慰问。
张慎举(男,56岁,现任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他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34年,经常深入农村及种植业生产第一线,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工作,分别系统参加了“三个代表”驻村科技服务工作、万名专家服务“三农”活动。在商丘市许多地方的农村、田间,到处都留下了他进行农业科技服务的身影。2002年主要完成的国审“商豆1099”小面积超高产示范,亩产达303.05公斤,创河南省自育大豆品种经现场验收的产量最高水平。2010~2011年,主持承担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许为钢研究员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郑麦7698”超高产攻关示范,经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现场机收实打,10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740.3公斤,其中15亩平均亩产达756公斤,创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杨利民(男,47岁,河南硒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2003年始,杨利民就致力于专业开发富硒农产品,带动了当地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2003~2009年5年间,杨利民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发出五个系列20余种富硒农产品。2010年年底,开发出富硒养生配方产品。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农户专业队”的组织形式生产富硒农产品,2011年带动6129户,可使农户年增收1160万元以上。他致力于家乡“三农”发展,以“博爱”之心献身“三农”,把实现农户增收和农业增效作为事业核心目标,把带动“老百姓多挣钱”作为衡量自己服务“三农”质量的唯一标准。
花明奇(男,46岁,孟州市河雍办事处东田丈村)
2005年,花明奇上任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展高效农业,他创新地确立了“富民不富村,富民不富社”的合作社模式,合作社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子、发展社员1000多人、建成日光温室和工棚300座。5年时间,无公害蔬菜种植成为孟州及周边农民的一个支柱产业。合作社还建设了3000多平方米的果蔬交易市场,日交易量七八万吨,年创产值2000多万,当地农民的收入也增长到了9000元。面对蔬菜大棚的饱和,花明奇四处考察研究,并最终敲定了种植大棚反季节水果的转型之路。
钮延军(男,42岁,平顶山瑞祥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19年前徒手打败8名歹徒获得公安部二等功的退伍军人,他是拥有产值12.8亿元、上缴利税8000万的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的现代化养殖企业的商界英才,他的企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无公害商品猪8万多头,集团拥有“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每年向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80多万公斤,莲藕60万公斤,山区散养生态鸡100多万只。企业每年安排移民村、周边村村民进场进园务工4360多人次。他致富不忘乡亲,免费供应移民村330户生活用气,每年为移民村节约费用开支180多万元,免费向周边农民提供210亩土地,让农民年增收260多万元。
郭建华(女,58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县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
她从1974年开始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后为群众组织放映电影12万余场,观众达9000多万人次。她38年坚守着农村放映这块主阵地,坚守着一块普通的银幕痴心不改,越干越有劲,越干路越长。用她一句话说:“38年没有干完一件事——为农民放电影”。她带领电影公司全体人员创新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方式,积极面向农村电影市场,让电影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今年5月份,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作为建党90周年基层优秀共产党的献礼影片。
潘孟潮(男,鄢陵县农业局局长)
2011年,鄢陵县粮食作物面积发展到140万亩,总产达70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52%和53%;全县花卉、蔬菜面积发展到60万亩,产值达35亿元 ,比2006年分别增长33%和77%。主产区农民人均收入1万多元,培育出鄢陵花卉等特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鄢陵已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4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06家,带动全县30%以上的农户增收。2011年,鄢陵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74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达8650元。
马家祥(男,47岁,安阳博爱康复医院院长)
他不舍不弃照顾病成植物人的母亲13年,用孝道教化年轻人,使数以万计的老人得到了儿女的关爱。他曾经身患恶性肿瘤,深知疾病带来的疾苦。为解决更多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他创办安阳博爱康复医院,对来院看病的部分农民实行免费接送、免费吃饭、免费住院等优惠条件。在工作之余,他经常带领医院工作人员到农村和敬老院去搞义诊,还亲自唱戏给病人听。从2003年至今,他投入60多万元为家乡农村修路,为当地农民唱大戏20多场、为当地农村老人搞义诊100多次,累计为80多万农村病人减免费用,用博爱为农民撑起健康的天空。
刘素霞(女,46岁,濮阳县胡状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她放弃了县农业局的舒适工作,主动要求回到胡状乡农技站,在乡里,她一干就是23年。为了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她从种到收、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田间管理样样都亲自动手作试验,从没喊过苦叫过累,有力地推动了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她健全了“乡、村、户”的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农民技术培训1万人次。5年来撰写实验报告46篇,写作量达6.5万字;每年推广优质高产小麦品种5~7万亩、玉米5万亩,年粮食产量6.5万吨,发展设施农业年产值3000万元,为农增收1000万元,完成小麦、玉米、大豆等科技开发项目6项,累计开发17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598万元。
李默(女,47岁,固始县保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固始县农机厂破产倒闭,李默成了一名下岗女工。迫于生活的压力,她先后在县城开过餐馆,到海南做过生意,并把公司开到了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01年,她回到家乡,创办河南恒源农机有限责任公司,立志要用自己的努力加快当地农业机械化进程。从2003年开始,李默用厂价直销的方式在河南省全境推广新型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并组建第一支24小时农机专业服务队,坚持长年把贴心周到的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机户家中,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李默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先进个人,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赵跃进(男,53岁,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被誉为“中国化肥史上第三次创新领军人”,研制我国史无前例的有机、无机和微生物“三合一”的绿色肥料。他始终割舍不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带动乡亲们致富,建立了“二仙坡果园山庄”,目前已栽培果树3000亩,年产无公害苹果300万公斤,年值1000多万元,每年安排附近农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他通过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还成立了三门峡市龙跃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了探索新的农业发展,建立科普示范基地27处,总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农民1.2万户,辐射面积达到了80万亩,为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被授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河南省十佳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原玉山(男,58岁,林州市东岗镇东岗村村民)
他是一位普通的山村农民,多年来在山上义务植树、帮村里修路从不计报酬,30多年来他在山上义务植树5万余棵。他还义务参与东岗镇多条道路建设和改造,并保证了各项工程按时高质量的完成,18年间他不计报酬帮助村里修路30多公里,不仅为村里各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还为村镇规划建设和村民安全饮水做了大量工作。多年的义务劳动和不计报酬的付出,使得他的生活境况每日愈下,正常的家庭生计都难以维持,他却始终坚持植树造林、修桥铺路,坚守着这造福子孙、泽被后世的事业。
卫汉山(男,60岁,济源市西轵城村干部)
这个花甲之年的老人将人生的40年都奉献给了农村的基层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村风、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稳定。为了保证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他毅然关停了村办企业。为了保证关停企业后村民收入不减少,他将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建成古轵生态苑2000亩、温室大棚280个、连栋智能温室13座、小型智能化移动温室80余座,成方连片面积达到4000余亩,西轵城村的人均纯收入至2010年年底达到18600元。他还建成沁园春天新型农村社区,将传统农业村庄打造成新兴的城市园林社区。
于博(男,41岁,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因为一个家乡要修路的电话,他由一名北京的董事长转变成为一名群众全票拥护的村支部书记。为了把又穷又破的家乡打造成一个新型农民社区,他个人出资1300多万元,用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1000亩温室果蔬大棚,亩均效益可达2万至4万元。他投资创建了5个村办企业和4个专业合作社,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他个人又出资200多万元建造了多功能大礼堂,投资50多万元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监控室,促进了乡风文明,提高了村民素质,“日出夕落,后陈出于博”。在他的带领下,2010年全村农民纯收入突破9000元。
王伟(男,42岁,永城市演集镇政府党委副书记、镇长)
他是惠民路上的先行者,富民路上的引领者。他立足“三农”工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全镇实施小麦良种繁育、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三大基地工程。建成了以曹楼黄文举养猪场、韩寨种鸡场、李楼村李继村养殖场等规模养殖小区8个,发展养殖专业户1000多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他带动当地农业化产业化龙头企业近100家,实施农村社区化战略,把现有21个行政村规划为4大社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60多公里“村村通”工程,现已完成11个村,总里程60多公里。连续8年实现粮食增产增收,被干群誉为富民强镇的带头人、服务“三农”的排头兵。
王克然(男,39岁 ,漯河市畜牧局畜产品监测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在基层一线的畜产品监测检验人员,他始终牢记工作职责。8年来,他参与监测抽检、检验的畜产品、饲料、兽药样品2万多批次,从未发生过质量安全问题。他先后接受群众咨询300多人次,指导服务养殖场40多家,散发宣传资料6000余份。对外调生猪“瘦肉精”监测,制定了《漯河市外调生猪“瘦肉精”监测实施办法》,规定外调生猪必须持有市畜产品质检中心出具的“瘦肉精”阴性检测报告,否则动物检疫人员不得开具产地动物检疫证明和运输检疫证明。他被评为漯河市优秀共产党员、漯河市“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省畜产品质量监测先进工作者。
王雷生(男,40岁,确山县金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于河南大学法律专业的王雷生,2007年响应确山县政府号召离岗创业,成立了确山县金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在石滚河镇建起了1000亩花菇、黑木耳、山野菜种植基地,在薄山水库移民区所在地建起了1000亩种植基地,在三里河乡发展荠菜、腊菜种植基地1000余亩,生产能力超过800吨,产值3000万元。他采取“公司十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带动山区4000余户群众发展特色种植,解决劳动力就地转移近万人,使乡亲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被评为全市“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创业之星”等。
李国文(男,61岁,开封市禹王台区南郊乡西柳林村党支部书记)
在李国文同志的带领下,西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目前在西柳村建起了食品物流园区,已有维豪食品等5家企业落户园区,宏安集团农副产品国际贸易城即将启动。全村建成奶牛养殖小区4个,奶牛存栏1300多头,日均产奶15吨。筹资500多万元加大旧村整治,解决村民饮水安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户户通水泥路。村里建成13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规划建设占地50亩的柳林社区。
买银胖(男,42岁,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年,买银胖创办伊赛肉业,引进国内先进的排酸工艺,牛肉质量有了保证,很快走进了老百姓的餐桌。他实施辐射带动战略,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出黄河滩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建立10多个合作分社,辐射带动了140多个村庄20多万农民从事肉牛养殖行业。2011年,他又兴建占地300亩、年产2万吨熟食制品的国内最大的加工生产线,兴建占地3200余亩的10万头肉牛产业化项目,辐射和带动中原地区100多万农民养牛致富。他把为老百姓提供放心牛肉当做目标;把帮助农民创收作为己任,在肉牛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上开拓出了一条服务三农、企业发展的双赢之路。
何慧丽(女,40岁,开封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挂职))
她8年如一日,借用地方党政、高校科研以及民众力量等条件,致力于以南马庄、胡寨等几十个村庄为基础,以兰考县坝头乡、仪封乡,尉氏县岗李乡等为范围的综合试验区建设,冀望于探索新形势下“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民合作与城乡互助”的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多年来,她所主导和参与的“秧歌、腰鼓、盘鼓、地方戏和传统太极”等乡村文化建设,蔬菜大棚、藕蟹混养、快乐猪养殖、资金互助等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联社)建设,老年人协会等乡村社会组织建设,以及“购米包地”、“购猪认养”、“生态民居”、“城乡互助型生态农业建设”项目,既符合河南农业大省的资源实际和基层民众的利益需求,也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等重大战略规定。
王从亭(男,55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所长)
王从亭在农业的岗位上奋斗了20多年,从事科研蔬菜转基因、分子标记、功能性基因序列测定等高科技技术研究。由于坚持和创新,2005年他主持工作以来,带领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取得多项突破,获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奖40项,获国家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围绕着重点研究高新技术,率先开展蔬菜航天育种、离子束辐射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游离小孢子、茎尖脱毒生物技术育等高科技研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71项、国家级13项、省级42项、市级16项育成蔬菜优良新品种17个,使郑州市、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的蔬菜品种实现2~3次更新。目前,蔬菜研究所已育成10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近5年推广蔬菜种子600多万公斤,郑州各县市区建立示范点300个。
王有利(男,47岁,武陟县西滑封村党委书记)
1991年,被村里委派筹建面粉厂。1995年,与美籍华人合作成立中美合资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开始涉足方便面生产行业。在经营中,他坚持“一业带动多业兴”的指导思想,先后建起了等级面粉、调味料、纸箱包装、日化洗涤等配套生产。短短十年时间,一个当初建厂时日加工能力只有50吨的小面粉厂迅速发展为年加工小麦35万吨、产方便面21万吨的骨干龙头企业,被同行业誉为“一匹黑马”。“斯美特”也逐步成为西滑封村新的经济支撑,促进了周边60多万亩优质小麦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
邵乐毅(男,43岁,新安县磁涧镇党委书记)
他2006年上任伊始就深入基层,下乡走村串户,一个多月调查走访踏遍全镇29个行政村,掌握各村基本情况,把大粒樱桃作为磁涧镇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由镇里投资200余万元为农户无偿提供果苗15万株,并聘请专家免费对农民进行大粒樱桃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樱桃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2000亩发展到如今超过1万亩,每亩收益由传统农业的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万元;2010年5月成功举办了磁涧镇第一届樱桃采摘节,磁涧大粒樱桃已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40余万元。
张春生(男,30岁,郑州八方人才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春生在短短几年之内打造了河南出国劳务第一品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短短几年之内帮助1.5万农民工走出国门,增长了见识。从1997年成立郑州八方人才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至今,张春生成功地往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新加坡、沙特、等十几个国家输送务工人员,这些出国务工农民工创造的外汇收入累计已达人民币30多亿。他还启动了“农民工帮扶基金”,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出国务工实际问题,并被以上多家单位连续3年授予劳务选送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张春生本人获得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郑州十佳青年”及“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蒋志凯(男,45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
他潜心小麦科研事业21年,在超高产、优质和抗病育种材料上不断创新,为我省强筋小麦生产作出突出贡献。他带领团队先后育成新麦系列品种10个,其中8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6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01至2011年新麦系列推广面积1亿多万亩,增产优质小麦超过32亿公斤,获社会效益45亿元。其中新麦18号,连续两年成为河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半冬性品种。新麦26被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推荐为全国主推品种,实现了品质育种的突破和创新。2009年,农业部对全国144个品种进行质量鉴评,新麦26同时达到国标强筋小麦主要指标。在他的带领下,新乡市农科院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技术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请登录大河网(www.dahe.cn)、大象网(www.hntv.ha.cn)和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官方网站(www.sannonghn.cn)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