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学
怀川大地,珠龙河畔,温县一隅,有村非凡,明珠东口,光华璀璨。
往事三千年,青铜与彩陶在这里交相辉映,商埠和码头在这里延宕繁华和文明。
更有一代圣哲老子从洛阳辞官归里,途经这里,有感于东口的形胜颇似家乡曲仁里,而繁华如洛都,便在村外清风岭上的玉皇庙旁筑精舍隐居。
老子以讲学和行礼事为生,以珠龙河为友悟道。珠龙河的舟楫灌溉之利,给老子以“上善若水”的深刻感悟;珠龙河遇坚强而绕道而潜流的一往无前的韧性,给老子以“以柔克刚”的启迪;珠龙河畔的虢公台,给老子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哲思;珠龙河中的小鱼,给老子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遐想;东口人的口头禅“美”,给老子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诗意表达。东口村西六里有一个相逢村,得名于老子与孔子两个圣哲的偶然相遇。这次中国历史上两个顶级圣哲的峰会,不仅证明了老子在东口隐居,还解决了孔子研究中的一大问题,就是孔子曾经到过(黄)河北。老子隐居二十年,悟道九九八十一,才得以到函谷关文思泉涌,挥挥洒洒写下字字珠玑五千言。
珠龙河给老子以深刻的哲思,老子的思想伴珠龙河世代流传。
东口村南三里,珠龙河畔的孝敬里,出了一位绝代雄才司马懿。他喝珠龙河水长大,读《道德经》成长,血液里流淌着“以柔克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老子思想,终成三国真英雄,中华一军神。他临终在家乡珠龙河畔建一“洞微观”。建观的宗旨正如明代郑王在重修该观时所撰写的碑文“……所以道德五千言未尽老子之事业也。洞所以明夫深者也,微所以衍其妙者也,观所以栖其神者也,慕玄者欲修其德,先奉其神,故有太上诸神之设,而探深妙之理,故观之所建由于此也。”
在这片土地上,东汉著名将领“云台二十八宿将”之一的寇恂,被刘秀委任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寇恂爱兵亲民,曾为抗击洛阳更始帝的进攻,亲守温县城,在珠龙河上修建“寇公桥”,一为调兵遣将;二为便民之利,被后世传为美谈。
唐代韩愈秉承老子的民本思想,天旱人饥,为民鼓呼,不惜贬官丧命,谏迎佛骨。
明代王子朱载堉秉承老子的和谐思想,一生探求音律的和谐,在世界首创“十二平均律”。
明清时期,村里先后出过一文二武三状元;附近的陈家沟,一代拳师陈王廷运用老子的阴阳和谐、以柔克刚理念,创建太极拳。
百善孝为先。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出现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杨香打虎、郭巨埋儿、董永葬父、丁兰刻木等四孝佳话美谈。
啊!一个村,一条河,一个人,构成的历史悠久厚重,形成的文化辉煌灿烂。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改变的是世事沧桑。随着珠龙河的萎缩,东口也日渐衰败,一度成了经济萧条、风气日下的贫穷落后村。不变的是道德精神的承传,东口因一个共产党员的带领,又焕发了青春的光彩。病退回村的马兴香,情系乡梓,情系群众,秉承老子“一曰慈,二曰俭”的精神,拿出积蓄,带头集资,修西部乐园、游乐场,建希望学校、幼儿园;招商引资,建江南水乡,筑珠龙凤台;种植花木,兴办工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步一台阶,数年铸典范。如今的东口,交通发达,三县通衢,经济增长,村民安然。东口的环境,更是变样,家家户户掩映在花木丛中;节庆假日,天天是欢歌笑语,好戏不断,真个是:春天是花园,夏天是绿园,秋天是林园,冬天是乐园,一年四季是乐园。报纸上有名,电台里有声,电视上露脸。
啊!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东口明珠又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