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11年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十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具体包括支农惠农、城乡就业、文化教育、体育惠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民生基础工程、困难群体救助等,涉及群众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有关各方坚持不懈推进,十项民生工程按照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新年伊始,本报记者走进基层,从微观角度对此进行了巡礼式报道,敬请关注。
尽管寒风刺骨,但家住山阳区光亚街道光亚社区的低保户徐桂荣却是一脸的幸福。因为去年按照市政府当年年初制定的十项民生工程中涉及民政部门为低保户提标的要求,她家的低保标准在去年每月360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80元,现在每月可领到640元低保金。这不,为了照顾病中的丈夫,她买来一条崭新的毛毯,盖在床上,好让丈夫更加温暖。
为了惠及民生,让更多的困难家庭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去年年初,市政府在制定十项民生工程时,要求城市低保对象保障标准五城区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60元、县市由180元提高到240元,人均月补差不低于16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年1140元(每人月95元)提高到1440元(每人月120元),人均月补差不低于72元。同时,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包括分散供养由每人年1200元提高到1500元(每人月100元提高到125元),集中供养由每人年2400元提高到3000元(每人月200元提高到250元)。
围绕这个目标,市民政局把落实市十项民生工程作为一项大事来抓,抽调专门人员进行普查,对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提标落实情况,低保对象的认定,低保资金发放、使用和管理情况等进行严格审查审核,实行动态管理。去年下半年,市民政局与市纪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等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集中开展了对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使低保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了应保尽保。
截至目前,城乡低保及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标工作已全部完成,低保资金及五保供养资金全部发放到位。现在,尽管寒凝大地,凛冽萧条,但我市2.12万户4.24万名城市低保对象、4.67万户9.31万名农村低保对象正沐浴着温暖和煦的阳光,在幸福中生活着。①4
本报记者 李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