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做了一件让同事极为“鄙视”的事——上淘宝网买了一堆贺卡,但其中没有一枚是邮政贺卡。
下单的第三天,我就收到了来自福建的这11套贺卡。细细欣赏,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民俗童趣、旧时记忆、民族乐器、世界名校……各自组成一个系列,虽主题、枚数、包装、尺寸、材质、配饰各不相同,但每一套都是那么精致,其中部分还兼具贺卡和书签双重功能。
无独有偶,南京工业大学小王同学耗时一年“捣鼓”出来的一套16枚的南京城市主题系列明信片,其初稿日前在微博一发布,即受到网友热捧,南京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也作了转发。据悉,因预订者较多,小王现已注册了一家网店,专门销售这套明信片。
通过与邮政贺卡对比,笔者感到,虽然邮政贺卡年年也有新变化,但总体感觉还是脱不开浓浓的“邮政烙印”:千篇一律的版式,总也跳不出的红黄主色调,连祝福语都是大同小异……若是把几年的贺卡混在一起,你一定难以区分出哪枚贺卡是哪年的。
同样是贺卡,为何给人的感觉差异那么大?是客户太挑剔,还是我们的创意研发不如人,或是投入人力物力不够。其实应该都不是,或许最缺的还是我们与市场接轨的意识。不与市场接轨,怎能让客户爱上我们的产品?总不能指望形形色色的客户都喜欢同一类型的产品,或者客户的口味年年一成不变吧。
接轨市场,就离不开调研市场:今年市场流行什么,小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贺卡,大学生还用不用贺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需求有何不同,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想要啥样的贺卡……这些功课邮政部门都做了吗?
记得一位从事经营管理的朋友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把自己当成客户,就没有做不好的服务、做不成的业务。
捧着一堆网购的贺卡,爱不释手之余,笔者希望:有一天,我们的邮政贺卡也可以如此有个性;有一天,我们所有的营业柜台一年四季都有这样的贺卡出售;有一天,人们想要买贺卡,第一个就想到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