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志强杂文研讨会在焦作师专举行。李志强先生是焦作市人民中学校长,也是焦作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工作之余,他创作的杂文随笔每每见诸报端。近年来他陆续结集出版了《玩深沉不容易》、《期待是美丽的》等杂文著作,为我市“杂坛”增添了鲜活的色彩。为深入研讨李志强先生杂文创作的优劣得失,为我市杂文创作凝聚智慧、积累经验、剖析要义、指明方向,市杂文学会举办了这次杂文创作研讨会。我市多位杂文名家立足本地,高屋建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进行了热烈研究讨论,现将各位杂文作家的发言摘要如下:
张丙辰(河南省杂文学会执行会长、焦作市杂文学会会长)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他在全市最薄弱的一所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拓荒实验。几年间,把学校变成了育人的绿洲。墙头薜荔,石上藤萝,庭前桃李,屋隅寒梅,每一块墙壁都开口说话,每一处景致都吟诵诗文。使学校处处洋溢着书香、澎湃着活力。教育管理的实践,使他对教育工作中的苦痛有了更强烈的切肤之感。他愤怒,他质疑,他争辩,他呼吁。30万字的教育随笔,深刻表达着作者孜孜以求教育为民的不变宗旨。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作者始终站在教育理念的最前沿,始终保持对事物的敏锐感知。他慧眼独具,思维独到,联想深邃,比况得体,思想的灵光无处不在。他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穷其本源,刨根问底,虽然一些观点显得卓尔不群,但没有牢骚、没有怪话,而是从教育规律、社会需要、人类发展等教育本质问题出发,讲得有理有据、不温不火。作为文人,他有书卷气,无酸腐气;作为校长,他有学者气,无官吏气。
韩达(焦作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联副主席) 读李志强先生的杂文随笔集《深沉》,总体感受是“享受”二字。那深沉的思想与高屋建瓴的文风使人耳目清新。志强的杂文立意高远,是非明确,经典与现代手法自然糅和,每篇文章都直射世道人心,明显区别于一般的时政言论。能把激越情怀、哲学思考与明白的是非观念融合在一起,进行杂文创作,志强先生做得很好。
杨晶(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从《深沉》到《美丽》,志强先生在跨度近20年的时光中,一直都苦苦地思考着。思想的力量是他文章的最大特点。他站在道德、正义、公正的立场上,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感,对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作深入的剖析,给予揭露和鞭挞;进而对于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文化的深度进行认真地开掘和剖析。他的风格是优雅的。无论是说理、议论、抒情、谈史,文笔既清新又典雅,既有正襟危坐的夫子之言,又有诙谐幽默的侃夫之语。所以如此,来源于他扎实的文学和史学功底。
刘金忠(焦作日报首席记者,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杂文学会副会长) 从语言上看,志强的杂文言辞流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严丝合缝。似乎每个词句都经过精雕细琢,用得恰到好处,反映了他杂文创作的严谨态度。从文风上讲,志强的杂文少有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嘲讽,而是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虽然没有声色俱厉的呐喊、入木三分的鞭挞,但同样能感到那直抵内心的力量。从选材上来看,志强的杂文针对的往往都是一种现象或行为,这使得他的杂文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宽,深入开掘也更加伸展自如,也避免了杂文与时评的混淆,从而更具有杂文的特点。从杂文题目的提炼上看,志强的杂文标题很有特点,比如《伪君子与真小人》、《自尊与自卑》、《实话与实惠》、《进化与退化》、《闲人与等闲人》、《知足、不知足与知不足》、《关于双刃剑的双刃剑》等,一看题目,就觉得都是很有杂文味儿的命题,有比较,有味道,有写头。加上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动声色,侃侃而谈,说得诙谐幽默,论得头头是道。
赵玉健(焦作市杂文学会副会长) 大凡人总是这样,脑海泛灵光,笔下显足迹。一个有想法的人一定会改变一个单位。如今的教育问题很多——大楼越盖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改变起来又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文化人来做教育。志强先生是个文化人,书法、诗词、文章都能拿得起来,目前把学校办得也不错。保有这种特质,定能做得更好。
张万青(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从《深沉》到《美丽》,李志强实现了一个华丽转身。这两本书中突显的都是志强先生的人文情怀,但一本是对社会,一本是对教育。他无论做公务员还是当校长,都尽心力做事情,近年来十三中的变化人所共知。他不仅做事认真,写杂文也认真,能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做到委婉表达,曲尽其意。如今公开媒体都提倡要“写出报上能发的杂文”,这一点很重要,李志强做到了。
张国柱(焦作日报首席记者) 志强先生多才多艺,风流蕴藉,处处透出儒雅之气。读他的文字,再次验证了一句古语——文如其人,他的文字也处处透出儒雅之气。所谓雅,是说志强先生文字的形式美。志强先生满腹珠玑,发而为文,便见满纸锦绣。既有信手拈来随处可见的古诗文成句,糅合在自己的文中,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张力;也常常化用古诗文的成句为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内涵深厚,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致密度和艺术含量;最出奇的是那自创的古文句式,深得经典的神韵,往往让人品味再三。如《米闹印象》中慨叹自己无暇临池:“砚田常干,空有羡鱼之情;弛心焦渴,徒发楚狂之叹”,不能不使人想到《滕王阁序》,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深入志强先生的血液,使之化做自己的利器,任意驱使。所谓儒,是说志强先生儒家的入世情怀。我第一次接触志强先生的杂文,就是《玩深沉不容易》中所选的《爷爷、孙子和驴的启示》。此文作于1992年,化用了一个老故事,赋予了紧扣时局的内涵,切合邓公南巡谈话中“不争论”、“看准了的事就要大胆地去做”等精髓,让我眼睛一亮。我立即编发在焦作日报第一版的“怀川快论”专栏上,获得了当年本市好新闻评论三等奖、省好新闻评论二等奖。当然,针砭时弊,是所有杂文作家和所有正直作家的共同追求,志强先生的特点在于,他不斤斤于对某一事件的评判,而是善于对一种比较隐蔽然而普遍的现象,作出自己独到的剖析。更为可贵的是,志强先生杂文的笔锋,往往深入腠理,直指我们的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与认知,如《伪君子与真小人》、《自尊与自卑》、《咎其既往,何如?》。一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经志强先生一点拨,使人顿时悟出这些东西的深层原来有人类的劣根性在,原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阴暗面”,这不能不使人汗颜。
杨清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美丽》文集当中,不少篇目立意深刻,构思巧妙。他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唯物的求是态度,阐述有理有据,内容言之有物。表达的情理、义理、事理,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反相成;既有哲学高度,又有思想深度。李志强先生文字,颇有些滔滔汨汨、汪洋恣肆的意味。文集中的不少文章,就某一事理,用排比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陈,有势不可挡、酣畅淋漓之势。志强的文章,具大气,还具正气。虽涉佛及道,增添了思想的丰厚,但更多的还是以儒家思想贯通,因而文中浸淫着进取之心、通透之思、儒雅之风。
王菊山(焦作日报都市新闻部主任) 人是有灵魂的动物,灵魂主要体现为一种精神。志强的杂文中无一处不在反映出他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学校是最需要体现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地方,但目前的教育存在太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志强在思考,也在行动。志强杂文语感很好,语感有时候是天赋决定的。但志强的语感与他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分不开,与他的勤奋写作分不开。
王先鹏(焦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从李志强先生的《美丽》集子中,我读出了美感,读出了心声。整部书多数文章立意美、寓意美、语言美,不少篇什可以称得上美文。集中多数文章都寄托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真知灼见,如“谁在异化基础教育”一文,作者从国家的前途与发展出发,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理有据,慷慨陈词,大声质疑,奋力疾呼,最终喊出“当前教育被严重扭曲和异化的时候,单单进行课程改革,怕是远远不够的”,真正体现了一个学者的铮铮风骨。在这本书中,无论是“杏坛物语”、“管理漫谈”、“师林闲话”、“学子情怀”、“肺腑感言”或“艺林拾趣”,每一部分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一位学者型校长的学识、气度、心胸与才华。说道理深入浅出,哲理清晰;说时弊言语犀利,直击利害;说责任毫无推辞,敢于担当;抒情感情真意切,妙语连珠。在许多人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当今社会,他确实说出了不少人不敢说的话语,表达了许多人难心表达的情怀。
马万里(诗人,焦作晚报编辑) 很喜欢李志强君的文字语言。一是他的语言有着唐诗宋词般的绝美。他无论做文,还是说话都能信手拈来,活学活用。二是他语言的魅力是激情、是良知、是人性、是爱在文字中的澎湃。语言节奏时而如江河滔滔,时而如清风习习;快,你可以听见他呼吸的湍急。慢,你可以看见他的闲庭望月。他的文字透出的思考无处不在。他的文字干净、清爽。他的思考很宽泛,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有时小到穿衣吃饭、家长里短。三是他的语言朴实,虚怀若谷,不事张扬,更不会哗众取宠。正如周秀龙给他的评价:坚持原则,热情相帮,尽心尽力,说到做到,朴实厚道。四是无论他的杂文或随笔,作品里都蕴含着巨大的诗性,能让人百读不厌,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杂文、散文以及教育随笔里有命运的交响,更有民族的忧患;有对历史的反思,更有对人性的鞭挞和进逼;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有超前的思维,还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悲悯。能让人们在极具悦读的渴望中,感受着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深处流出的泪和血。
石原(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品读阿丙与侃夫(李志强)的杂文,感觉真是文如其人。阿丙开朗豪爽,文笔犀利,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仿佛惊雷炸响,振聋发聩;侃夫温文尔雅,行文委婉,绵里藏针,声情并茂,好似清泉喷涌,引人深思。一动一静,一热一冷,一张一弛,一疾一缓,可谓风格独具,各有特色,却又异曲同工,相得益彰。直好似左右开弓,箭箭射中蛇之七寸,直令同道中人赞叹不已。品读阿丙和侃夫之异同,就品出了一个写杂文的道理——文忌雷同。同一件事,同一立意,恰须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或开门见山,或曲径通幽,或电闪雷鸣,或细雨和风。唯有风格独具,才更见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但是,有三点则又必须是相通相同的,即扎扎实实做学问,实实在在塑人品,认认真真写杂文。
周秀龙(焦作市教科所原所长) 期待是美丽的,但李志强仅仅是在“期待”吗?不是,他在行走,行色匆匆,风尘仆仆;他在探索,左冲右突,前赴后继;他在实践,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去了很多领域——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生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材教法学,教育评价学;他研究了许多大家司空见惯的问题——分数与能力,补课与不补课,电脑派位,教辅资料;他给出了独到的答案——生命可贵,生存第一,发展重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性;在每一个地方,他都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但他没有被消灭,没有被打败,他也没有撤退。在每一个地方他都留下了痕迹,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期待》。
张伯舜(道清中学教师) 读了《期待》,眼前豁然一亮,心田焕然一新。与以前所读的类书相比,《期待》堪称一部基础教育教学的小百科全书,从国体、政体到教育体制,从课堂、家庭到社会,从学生、老师到校长,《期待》无所不包,生动鲜活,娓娓道来,不由你不入读,不由你心灵上空不生共鸣。志强校长在书中感叹一段时期内教育理念的混乱。学校属于意识形态,还是属于经济基础?是事业,还是企业?真真如“城头变幻大王旗”一般。面对种种教育问题,他毫不动摇,依然坚持老祖宗数千年留下的教育真本。当社会经过一段迷茫,人们经历几番狂蝥之后,我们定会看到志强校长办学思想放出的光彩。
李志强 写作杂文最大的好处是它能训练你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本事,让人蒙不了你。最大的坏处在于写杂文时间久了眼太尖,嘴太损,笔下总不饶人,甚至因为经常幽他一默让人感觉你老没正经。盘点自己写作的路程,得失无所谓,甘苦寸心知。杂文是带刺的,但杂文作者却多数都是刺猬,虽然满身尖刺,但却有着柔软的内心。因为有了大家,我才有了今天;因为有了大家,我还拥有明天;因为有了大家,我们才共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