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闻
去年岁末,韩寒接连发表了三篇博文,与以往“一事一议”的时评手法不同,这次韩寒试图从整体上表达他对中国当今一些宏观命题的看法,旋即引起了震动,这三篇博文,被统称为“韩三篇”。引起震动的原因,在于韩寒表达了一些与人们对他的通常印象相当不同的观点。不少人对韩寒的变化表示了惊讶,进而觉得失望。“韩三篇”撬动了整个中国,也在网民中引发了激烈探讨。
□方家禾
像很多80后一样,笔者关注韩寒同学很久了,久到伴随着自己的成长。当同龄人在中学寒窗苦读的时候,韩寒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奖,出版了小说《三重门》,果断地退了学,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采访和评论。那时的他,是一个认为“既然每天睡觉都要盖被子,为什么还要叠起来呢”的叛逆少年。
同龄人读了大学或者未读大学,毕了业,找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时候,韩寒同学玩赛车已经玩出了几个冠军,实现了他11岁时候的梦想。玩赛车的同时,他还出唱片——销量不好,办杂志——被封禁了,写博客——点击、转发量惊人。看来韩寒同学除了赛车,还是最适合写字。
在这个时期,他写了和郭敬明同学的风花雪月截然不同的内容,针砭时弊。一个高中退学的年轻人,发表一些自己对时事热点的批评和意见,“完全发自内心的痛恨”。他迷信“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文风逐渐成为一个套路,“制度不好,政府腐败,悲剧发生,人民可怜”。他从这些批评中收获了很多的赞誉。
后来他感觉有点不对劲了,因为“你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说,咱们真是可怜,人人都有当上司和换上司的权利。这话除了上司不爱听,谁都觉得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再加几句俏皮话,肯定都觉得我说的特别好,凡是不赞同者,皆会被民众说成‘五毛’,是权贵之走狗,民主之敌人。”于是,韩寒同学沉默了一段时间,思考了一段时间。如果他的读者细心一些,会发现他从2011年早些时候,在博客上写钱云会村长的《需要真相还是需要符合需要的真相》,就开始有所变化。
韩寒同学反问自己,“民众的眼睛不光是雪亮的,还都是双眼皮?”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完全肯定,就“未必会不会成为那个曾经让你恶心的人”。脱离了现实的极端理想主义者和其批评的恶行在品质上未必相反,只是“各自高举着不同的旗子罢了”。韩寒承认了自己曾经的不成熟和幼稚,就像承认自己拒绝领奖的姿态并非真正的淡泊,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骄傲。
几年前“坚决的革命者”韩寒同学长大了。他在这个岁末年初连发三文《说民主》、《谈革命》和《要自由》,再次引发轩然大波。有曾经认可他的人,依然认可。有曾经支持他的人,开始反对。有曾经反对他的人,转而支持。韩寒不以为然。“如果你对司法和出版都从来没有关心过,你关心普选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说起来更拉风一点。”他从“制度”进而关注更深层次的“人性”。“改变了人民,就是改变了一切。所以更要着眼改良。法治,教育,文化才是根基。”
新的一年,他希望“能写的只让我自己更喜闻乐见,不再讨好除了女儿以为的任何人”,想必他也一定会为他深爱的小女儿“叠被子”的。
韩寒长大了,80后们也已经迈过或行将迈过而立之年的门槛,我们长大了吗?还是从没有成长,或者已然老去?若真如韩寒同学评价自己所言,“时无英雄,竖子成名”,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个“竖子”,反观下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