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共青视点/青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共青团获得多项殊荣
修武县团委开展慰问活动
紧扣需求
创新服务青年载体
团山阳区委:一卡一联盟服务青年创业发展
团中站区委:统一认识 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
龙年的文化气息
龙年说龙
2011年焦作共青团战线
工作总结交流会召开
举行“心手相连 温暖冬天”活动发放仪式
山阳民俗文化绽光彩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年的文化气息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当今,举国上下在思考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在讨论文化文化发展、文化改革、文化繁荣;在建设文化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对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外,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交流、对话,向世界展示、说明发展进步的中国。中华民族正以一种更宏大的历史胸怀,拥抱21世纪的文化新时代。

  欢欢喜喜过个年,这年“属龙”,过的就是“龙文化”、“年文化”。

  龙文化。“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中国龙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民俗节日多与龙相关,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这些充满希望和期盼的好词,都带着“龙”。龙,以蟒蛇和闪电为躯干原形,融进马、鹿、虎、鹰等多种动物要素,形成神圣优美、多姿多彩、矫健生动、飞腾变化的艺术形象,行云施雨的神灵形象。龙的形象深入中国社会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中华文化各个层面。龙,是炎黄子孙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令人激动奋发自豪。龙,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经典意向。“龙的传人”、“龙的国度”获得世界认同。

  年文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是对自己文化记忆的顽强保留,也是对团圆、亲情、祥和等重要文化价值的坚定守候。只需看看一年一度的“春运”,每当农历年岁尾,无论是在天南、在地北,也无论是在机场、在车站,成千成万成亿的人,提着行李,排着长队,不管多么艰难,也不管多么疲惫,都要赶在春节前回家与亲人团聚。这样数亿人规模的定时大迁徙,就为一句话,回家过年。在别的国家,有谁见过?它显示着我们中国人对家人、对故土的强烈眷念。这是树根对泥土的依恋,是水滴对大海的皈依。

  世界上圣诞节很热闹,那是给“神”过节,是给“神变成人”(耶稣平安夜降临人间)过节;春节,真是实实在在给“人”过节,给自己也给亲人过节。

  “春节团圆”的文化,融汇到中国人的血脉中,那么自然亲切、历久弥新。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永不化解。

  老百姓说,现在生活好了,过年的味道,就不光是吃饺子、穿新衣了,过的就是文化。龙文化、年文化,透着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龙文化、年文化,都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产物。细想一下,何止于此?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理论、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无不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建设文化强国,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千方百计保护好、发挥好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从百姓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思想,从民间鲜活的艺术中萃取创造元素,从基层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获得发展动力,全社会的文化活力就不难竞相迸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就不难充分涌流。

  叶小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