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技创新在推动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让自主创新引领企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科技局和2011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院士工作站、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同志,探究科技提升发展的魅力所在。一条条科技创新的真知灼见,一次次创新理念的激情碰撞,一个个创新发展的“真金白银”,让科技创新的力量更加凸显。
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不二法宝。对此,多家企业负责人感触颇深。河南尚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永红讲了这样一件事。2008年,该公司建成使用当时先进的2万吨/年三氯氢硅生产设备,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项目投产后频繁出现故障,生产不能正常运行,产品质量不能完全达到用户要求,而且消耗高、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在产品销售市场十分好的情况下,公司却不能把合格的产品投放市场,从而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和创造效益的机会。有此切肤之痛,该公司下决心走科技创新之路,由技术进步带动企业发展。通过3年多的努力,公司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规模倍增、超常规发展之路,打造了国内新能源产业龙头。短短3年时间,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入、效益成倍增长。
市迈科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胜对此颇有同感。他说,2011年,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市场无序竞争加剧的压力下,公司从技术创新上找到突破口,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在业内有着绝对领先地位的新产品,而这些新产品,直接给公司带来2012年43亿元的订单。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公司正致力于打造冶金装备行业技术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刘大胜这样展望公司的前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迈科的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
而博爱新开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德栋也坦诚透露:公司2011年60%以上的利润来自自主研发的高端产品。
“国家环保整治力度加大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利好,高兴都来不及呢。”谈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当前和潜在的巨大效益,河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技术副总闫新华抑制不住喜悦和兴奋。2011年对铅酸蓄电池行业来说是“风暴年”,环保整治让很多同类企业压力很大,由于提前做好做足了技术创新准备工作,超威公司在全国超千家电动助力车铅酸生产企业中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的蓄电池内化成生产技术,并成功开发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胶体电池技术,不仅使公司的电池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且牢牢占据了全球第一大的市场份额。2011年,公司跃居沁阳市第一纳税大户。
借助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金字招牌,河南省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强科技创新,2011年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对此,该公司常务副总胡依彤表示:借助科技创新,公司将实现更高的飞跃。
平安种业、怀川种业、辅仁药业……一个个科技创新的实例充分显示:破解当前我市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影响区域“短板”的困局,唯有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力打造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是最强引擎。
提升创新能力,关键要提升科技研发能力,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把资源要素配置向优势领域、优势项目、优势企业、优势单位倾斜,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对此,作为2011年新增省院士工作站的领衔角色,河南理工大学米国发教授、焦作大学符德学教授都有建言。符教授说,依托院士工作站,焦作大学在“四大怀药”研究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开发了怀参汁饮料、三味地黄饮等产品,初步形成了融科研、教学、生产为一体的企业和相关部门结合的教研学一体化的格局。但很多企业“舍近求远”,致使高校的成果转化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就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完善科技融资和风险分担的新机制,构建科技服务的新体系,加大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发展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及时、有效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了第一流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第一流的科学技术。记者从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中,还有87%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开展研发活动的仅有8.8%,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仅有32.7%,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才的缺失。人才才是创新的根本。河南千年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永祥告诉记者,该公司之所以每年都能获得3~5个专利,根本原因在于“狠下血本”引进人才。作为冷专业的“冷人才”,公司不惜重金全国招揽,为招来的人才提供充分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而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平安在谈到引进人才时,用了“不惜代价”这个词。招揽人才的平台是什么?是高新技术企业,是工程研究中心,是院士工作站。对此,市科技局纪检组长党向兵表示,这些平台,一是引人才、留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平台;二是树品牌、制标准,增加话语权的平台。要打造人才积聚的平台,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平台;要打造科技研发的平台,同时也是科技交流的平台;要打造科技成果转换的平台,同时也是科技信息获取的平台;要打造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平台,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引领的平台。
再也不能“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再也不能靠拼资源、拼能耗换取眼前的发展,再也不能只冲速度不计成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常飞一席话,引起很多企业家的共鸣。思辨中,展望中,目标更清晰,方向更明确。
我市科技事业在2011年首次承担国家863项目、首次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项、首次组建创新产业联盟后如何提速发展?市科技局局长翟耀南表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科技推动任务艰巨。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把申报实施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构建科技创新联盟作为重要抓手和重要载体,启动实施焦作市重大科技专项,为申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打基础、育苗子、储后备。同时,市科技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启动实施“863科技创新工程”, 从支持一个企业、一个项目的发展转变为支持一个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体系、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等一系列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和管理的体系建设正在运作实施中。
翟耀南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焦作科技事业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产业联盟为抓手、推手,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机制等,更好地营造创新环境,引进更多的创新资源,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让科技力量在推动焦作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技事业是朝阳事业,创新无限,发展永恒!
本报记者 王 言
实习生 赵 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