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城镇化为引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空间集中程度与发展速度、效益正相关,即越是集中集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就越高;反之,越是均匀分散,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就越低。一般来说,城市越大,效率越高,发展越快;城市越小,效率越低,发展越慢,农村发展最慢。大城市作为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城市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
“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河南人均经济水平低,说到底是工业发展水平低。加快中原崛起,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化”协调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必须以农业的相应发展为基础。从河南自身看,保障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农业又是一些非农产业的前向产业,后向关联很大,被形象地称为“母亲产业”,如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农业歉收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河南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对河南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大局看,河南每年调出200亿公斤粮食和粮食制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河南的政治责任。所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
“三化”协调必须以农村土地整治复耕为保障。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耕地就是农业的基础。要保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就必须在努力提高单产的同时保证必要的耕地面积,确保全省1亿亩的耕地红线。目前河南宜农荒地已经不多,建设用地需求刚性增加,保证粮食安全用地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用地的矛盾十分尖锐。要化解这个矛盾,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使他们愿意转让农村的宅基地和耕地承包权,以此为基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复耕,减少空心村,使农村耕地增加的速度等于或大于城镇耕地减少的速度。必须与建设用地规划同步制定土地整治复耕规划,制定政策调动各方面节约用地、复耕土地的积极性,把城乡耕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三化”协调必须以开放改革为动力。促进“三化”协调,城镇化起引领作用,工业化是主导力量,农业是基础,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和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是主线,这些都需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环境,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主动吸引省外生产要素加快向省内转移,实现非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内生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加快户籍、住房、土地、社保、教育、医疗、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改进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使干部行为导向与“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