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拉里拉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挑灯篓 三十晚上玩一宿……”伴着儿时的童谣,伴着孩子们“噼啪”的鞭炮声,又一年的春节就要到了。春节到了,便少不了拜年,最难忘的还是在老家的过年和拜年。
只记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农村里便开始忙活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一过,年味就浓了:男人们一趟趟地赶集市,买年货;女人们在家用一双巧手做各种的美食,看谁家的媳妇蒸得馒头、包子、枣花儿漂亮好吃,看谁家的媳妇做得花样多而齐全,一个个比赛似的。
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女人把新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交代着孩子们清早的穿戴。而这一晚上一般是要守岁的,一家人吃过饺子围着一个红红的火盆儿团坐着,取着暖话着家常,讲着笑话,吃着花生、瓜子、糖果、核桃,还有巧手女人做的各种小甜点。
我们老家有个风俗,逢着农历大年初一,全村人挨着门拜年,不分长幼,只要辈数长,哪怕是刚结过婚的,那四十多的人也会给你跪下拜年。我常常和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一块儿去串门拜年,一进门:“某某爷爷、某某奶奶,给您老拜年了啊!”童声一片,跪倒六七个,老人们赶紧一个个扶起来,忙不迭地端出盛满花生、红枣、核桃、糖果的小筐,把我们的小口袋装满,然后我们开心地笑着、跑着又来到另一家……最后再比谁得的糖果、花生多。
自从爷爷、奶奶来了以后,我们近二十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在这儿拜年的形式简单多了,上学时每年总要去几个死党同学家给父母长辈拜年,老公也会上午给父母拜过年后去几个同学、朋友家坐坐,再后来只发短信打电话,所以每逢过年便会把电话费充得足足的。
儿时一起拜年的伙伴现都嫁做他人妇各奔东西了,相聚一次真不容易,留下的只有那记忆中的浓浓的年味…… (本版图片均采自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