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包饺子、放鞭炮、走亲戚……这些年味儿最浓的场景似乎应该在乡村。然而,今年春节的乡村留给记者的印象却是农民打工、创业……
1月26日上午,农历正月初四,武陟县三阳乡北官庄村李运来家里来了几家亲戚,让偌大的院落一时显得有些狭小。“运来,咋不见丽萍呀?”看到李运来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碌,一位60多岁的妇女边挽袖上前帮忙边问。
“姨,丽萍去上班了。”40多岁的李运来一边收拾案板上的鱼一边说。从他们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里,李运来不仅自己在工地开工程车,而且妻子李丽萍也先后在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干过包装工,在河南理工大学食堂当过服务员,在三阳乡一家预制厂干过杂工。去年农历腊月二十四,预制厂放假后,李丽萍回家准备好年货,又四处找活干了。
“丽萍上班了,过年你可要忙了!”旁边一位60多岁的男子插话道。
“姨夫,俺家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现在做饭用的是电磁炉、沼气,烧几个菜很简单。”李运来说着,将收拾好的鱼拌上料,准备给亲戚们做红烧鱼块。
“别说,恁家丽萍还真是个能人。”李运来叫姨的那位妇女说,“记得去年过年,丽萍就在福建一家饭店打工。你看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虽然忙忙碌碌,但红红火火……”
李运来家的年过得充实,引来了亲戚们羡慕的眼光,可三阳乡樊庄村李虎军家的年过得也别有滋味。
“李煜,别闹,让你妈妈多睡会!”1月27日中午,李虎军对正在屋里玩耍的儿子说。
去年,李虎军和妻子李海英在自家宅基地上盖起了二层小楼,虽说屋里的墙还没完全收拾好,但今年春节就在新房子里过了。说到过年,李虎军说:“海英干活特别能吃苦,这个家没少让她操劳。”
李海英今年42岁,自2010年5月在市儿童福利院照顾孤残儿童起,每天下午都要骑一个多小时的电动车赶到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一夜后,次日7时左右才下班回家。虽说天天跑得很辛苦,可为了照顾市儿童福利院里的孤残孩儿,李海英没迟到过一次,也没请过假。“那里的小孩儿有的患脑瘫,需要定时喂奶、量体温,还要时常抱起来哄哄、换尿垫。回到家里,海英又要忙家里的农活,只有中午吃过饭了才能睡会觉。”李虎军说,“我平时外出打工,过年在家能做的就是让她下午睡个好觉。”
从李虎军家出来,刚穿过一条街,就见李小卫骑车带着妻子原爱红向三阳乡方向走去。
“半下午的,你们这是去干啥呢?”记者问。
“去年7月,我们在三阳乡投资3万元盖了个鹌鹑饲养场,养了5000只鹌鹑,每天都得过去喂喂食、收收蛋。”李小卫抬手招呼了一下说,“这会儿太忙,回头聊啊!”
是的,走在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农民那种干事创业的热情,印象中走罢亲戚打扑克、有事没事掂个板凳闲聊的情形已成了往年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