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Phone4S面向中国全面开售,各大城市“苹果”迷们排队购机的火暴场景堪比春运购票,使人依稀看到了1978年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场景。
苹果公司的“饥渴营销”成功引爆了中国市场。目前,中国市场已经占据了“苹果”产品全球销量的20%,当然,水货也包含其中。
当舆论将一代代“苹果”手机推向神坛的时候,当大家对“苹果”帝国顶礼膜拜的时候,当人们仰视乔布斯创业神话的时候,正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时候。
乘着“西风东渐”的时尚风暴,“苹果”狂热者们将消费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族群中,时尚青年是强化这场风暴的主要推动者。为了拥有一部“神品”,有人省吃俭用,有人分期付款,有人彻夜排队,甚至有人甘愿卖掉自己的肾脏。眼下,狂热的人群被“苹果”所打造的消费帝国迷得神魂颠倒。
对此,“苹果”粉丝们有充分的理由。与其他手机相比,“苹果”系统先进、功能强大、外观精美、时尚前卫,特别是基于独创系统开发出来的娱乐功能更是时尚一族的最爱。
但我们可曾想到,在电视、电脑、互联网充斥的工作与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充分利用“苹果”产品所提供的如此强大的功能?又有多少人客观上需要这些功能,以使自己工作、生活更加便捷与从容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反,“苹果”大量精致的娱乐功能常常使人无意间便沉迷其中,欲罢不能,“苹果”几乎成了年青人的随身游戏机,或者仅仅成了炫耀自己追赶时尚前沿的标志。
苹果公司一位高管曾经这样说过:“‘苹果’成功的秘密在于把最好的软件装在最好的硬件里。”“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拥有时尚的设计、创新的技术、崭新的功能、数以万计的应用。其实,仅凭消费电子产品本身很难释放出如此强大的魔力。乔布斯的成功不仅在于创新了一次手机“软实力”的革命,更重要的是,通过“苹果”的实体平台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时尚潮流。
现在,乔布斯已逝,而精明的商家还在延续着这场时尚大戏,极力榨取着他剩余的商业价值。不同的是,这次乔布斯处在了“苹果”的角色。商人们以乔布斯传、纪录片、连环漫画等形式将这位传奇人物换算成营销业绩和数字。即使他们知道乔布斯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将处在高度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们称之为“单向度的人”。物质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沉迷于眼前的时尚,而丧失了否定、批判、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能力。
毋庸置疑,“苹果”本身非但没有罪,还是件杰出的作品。但无论如何,它只是人们诸多劳动工具中的一种。而其存在的意义,从来都是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但现实情况却是本末倒置。试想,人类的创造若反过来奴隶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岂不成了件荒唐可笑的事情?请让“苹果”走下神坛,恢复它原有的角色,而不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