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每年大年初六,表哥都会来我家串亲戚,两个大人加上两个胖乎乎的儿子,一家四口压在二轮摩托车上,裹得严严实实。今年,表哥一家仍然初六来我家拜年,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坐骑”
换了,变成一辆四轮面包车。
今年36岁的表哥小中专毕业后,在老家武陟县一个企业里找了份工作,可由于种种原因,他后来回到村里,扛起锄头“修理地球”。几年来,他种过果树、喂过猪、租车收过麦子,吃苦受累挣个辛苦钱。那时候虽然收入不太高,但他在村里也落了个“能人”的称号。
3年前,不安于现状的表哥开始经营化肥农药商店。“刚开始,说真的很难很难,2000多人3000来亩地的村子一共有4家卖化肥农药的,村周围2公里范围内有20来家,咱咋样才能竞争过人家呢?”这是表哥见人就问的问题,去年,他找到了答案。
“卖价低于成本价,你敢不敢?我现在有几种廉价常用农药就是低于成本价销售。”表哥故意卖关子,“拿1包廉价常用农药来说,成本价每包6毛,我卖5毛,赔1毛,但这种便宜药通常要配另一种农药使用,这种农药要贵一些,按市场正常价卖我能赚6块,你说会不会计较之前损失的1毛钱?”
表哥这种“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办法自然拉来了很多回头客。可遇到那些只买便宜东西的顾客,表哥也有招,他说:“我总不能赔呀,这次他要10包,我赔1块;下次他还要10包,我只给他5包,他付给我2块5毛,我赔5毛,他到其他店里买,肯定最低需要3块,这时他就不高兴了,老顾客还没有人家新顾客给的优惠多,下次自然还会来我这里。”
表哥在村里生意越来越火,去年赚6万元,买了一辆新车。表嫂说,这是他人老实不欺诈、不嫌麻烦肯吃苦的结果。表哥说,这是他创新营销方式的功劳,更是他自修本科、参加各种客商经验交流会取来的真金白银。我说,表哥是新型农民的代表。